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996818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疗效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疗效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对有临床症状而保守治疗无效的鼻中隔偏曲的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经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的鼻中隔偏曲患者66例。结果经6个月~2年随访,总有效率达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鼻内窥镜鼻中隔成形术,视野清晰,操作简便,对鼻中隔损伤小,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术后反应轻,疗效极佳,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关键词】鼻内窥镜;鼻中隔成形术;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是在发育过程中受某些因素影响所致的结构上的畸形。主要由于发育不平衡、鼻外伤、鼻腔或
2、鼻窦肿瘤压迫所致。具体表现为鼻塞、鼻出血及反射性头痛[1]。以往采用的治疗方法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2005年以来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采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2005年9月至2007年12月我科对6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鼻中隔成形术。年龄19~53岁,平均48岁。其中男38例,女28例,向右偏曲26例,向左偏曲40例,高位偏曲25例,低位偏曲41例,前中段45例,后段21例。软骨偏曲15例,骨性偏曲8例,混合偏曲43例,嵴突20例,棘突15例。�1.
3、2治疗方法手术在鼻内窥镜下操作。用1%地卡因肾上腺素面片鼻腔黏膜表面麻醉20min,1%利多卡因(内含肾上腺素)局部粘软骨膜下浸润麻醉。手术切口较灵活,于偏曲部位前方做一垂直切口,上下超出偏曲的范围,对于大C或S形偏曲可采取常规killian切口,分离黏软骨膜或黏骨膜直至超出偏曲为止。离断方形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连接,切除鼻中隔与上颌骨鼻嵴连接处约2mm软骨,如前上部呈直角形偏曲或中后部局限性偏曲,可在切口稍后方切开软骨,分离对侧,将偏曲软骨局部切除。对于前部和高位偏曲,可根据偏曲程度,部分或全层划痕法治疗。对于不伴有对侧凹痕的棘突或嵴黏膜
4、分离后可直接在内窥下用手凿除,黏膜复位即可。而对于伴有对侧明显凹痕的棘突或嵴,则在分离双侧黏骨膜后于棘突或嵴上下凿断,或用咬骨钳离断后将其取出。对于筛骨垂直板应用鼻中隔咬骨钳咬除,不能强行骨折取出。对合鼻中隔黏骨膜和黏软骨膜,鼻腔填塞碘仿凡士林油纱条,2d后取出。若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代偿肥大,影响术后通气效果,可同时行下鼻甲外移术。术后每天清理鼻腔,保持鼻道通畅,用氯霉素滴眼液滴鼻1周,术后随访6个月~2年。� 51.3疗效评定虽然鼻中隔手术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迄今尚未建立统一的宏观疗效评价标准,目前更多的是借用慢性鼻窦炎的术后疗效评定方
5、法,术后1周评定疗效。评定标准[2]:①显效:鼻腔通气好,伴随症状消失或减轻,鼻腔检查下鼻甲与鼻中隔、鼻腔底壁间距3~4mm;②好转:鼻腔通气改善,伴随症状消失,鼻腔检查下鼻甲与鼻中隔、鼻腔底壁间距2~3mm;③无效:治疗后鼻阻塞无任何改善。�2结果�66例患者经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治疗后,均诉鼻腔通气功能明显改善。显效62例(93.9%),好转4例(6.1%),总有效率100%,鼻内窥镜检查示总鼻道均较术前明显增宽。所有患者无出血、溢泪、感染、嗅觉减退等不良反应,并停用局部减充血剂,手术后随访6个月~2年,效果良好。�3讨论�鼻中隔由
6、骨部和软骨部组成,鼻中隔最稳定之处位于鼻中隔软骨、梨骨和筛骨垂直板连接处。鼻中隔软骨在此是舌状与梨骨和筛骨垂直板交错,因该软骨形状和变异较大,故该处也是鼻中隔易发生偏曲的部位。本研究66例患者形鼻内窥镜鼻中隔成形术后,显效率93.9%,好转率6.1%,总有效率100%,说明该手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有效方法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5在临床工作中,笔者曾采用鼻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对于鼻道狭窄患者,视野不清,尤其对于偏曲部位靠后端的患者难度则较大,在手术中去除了鼻中隔软骨及偏曲部分骨质。尽管复位鼻中隔,但去除软骨及骨质部分的鼻中隔黏软骨
7、膜比较薄弱,易造成损伤且支撑功能也较差[3]。�近几年我科采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弥补了这些不足,同时又充分发挥了鼻内窥镜的优势[4]:①鼻内窥镜体积小,视野广,视角变换方便,能伸入鼻腔,靠近鼻中隔软骨,近距离照射术野;②鼻内窥镜光源照明,使术野明亮清晰;③鼻内窥镜能靠近鼻中隔,不同角度和方位看到偏曲部位、形状及范围,很大程度减少了暗角和盲区。�鼻中隔成形术特点是手术切口灵活多变,对于偏曲部位局限者无需做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软骨膜和软骨切口,不分离对侧粘软骨膜,保持软骨良好的血供。对于偏曲的软骨进行修整,而不切除大块软骨,尽可能保留鼻中隔
8、软骨和无偏曲的骨质,更有效防止术后鼻中隔软弱和穿孔,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参考文献[1]孔维佳,王斌全.耳鼻咽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7-68.�[2]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