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982870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笪重光及其小楷《嘉州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笪重光及其小楷《嘉州集》陆昱华1972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昆仑堂》执行主编。论文多次在《中国书画》《美苑》等杂志发表。孟津骨朽松侨死,海内谁知所以然。5这是清初书法家陈奕禧(1648年-1709年,字子文,号香泉)题傅青主《惠昭塔碑》句,诗中流露出作者对清初书坛的悲观情绪。清初的书坛,一方面由于由明入清的王铎、傅山等人相继去世而出现真空,没有能够引领一时的巨擘。陈诗“海内谁知所以然”便是当时书界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则笼罩在晚明董其昌、王铎、傅山等名家的阴影下。特别是董其昌对清初书坛的影响至巨,当时名家如姜宸英(1628年-1699年,字西溟,号湛园)、陈奕禧、
2、汪士鋐(1658年-1723年,字文升,号退谷)、何焯(1661年-1722年,字屺瞻,号义门)等皆取径董其昌。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说:“张司寇(张照,1691年-1745年)书名最煊赫,其笔力沈鸷,洵足追步香光,而气韵远不逮矣。姜湛园、何义门气韵与香光为近,而笔力又不足以副之。”可见当时书法的取法品评一是皆以董其昌为标准。这种风气的形成还另有一个原因,即康熙帝喜欢二王书,而于董香光又情有独钟,王士禛(1634年-1711年)《分甘馀话》“清朝状元多选书法优者”条曰:“本朝状元必选书法之优者。顺治中世祖皇帝喜欧阳询书,而壬辰状元邹忠倚、戊戌状元孙承恩皆法欧书者也
3、。康熙以来,上喜二王书,而己未状元归元肃、壬戌状元蔡升元、庚辰状元汪绎皆法《黄庭经》《乐毅论》者也。惟戊辰进土中工二王体者,首推海宁查舁,以其族叔嗣韩兼习《五经》,拔置鼎甲,舁遂抑置二甲。”这里主要指应举考试时所作的小字正书,至于行书,如查异(1650年-1707年,字仲韦,号声山)便师法董其昌,并深得康熙帝的赏识。从王士稹的话中可见帝王个人的书法偏好对当时书坛风气影响之巨,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学董而成一时风气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但因此而致使个别偏师独出,不愿受董书羁缚,有复古创新意识的书家受到抑压,却也是此一风气的最大弊害。清初的笪重光便可谓是这一风气的最大“受
4、害者”之一。5笪重光(1623年-1692年),字在辛,号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蟾光等,句容(今江苏镇江)人。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同科一甲三人中,状元邹忠倚即王士禛《分甘馀话》中所提到的“法欧书者”,探花沈荃在康熙朝因能写一笔董书而成为康熙帝师,备极荣宠),旋自刑部郎中考选御史。顺治十二年(1655年)巡按江西,有直名,后因得罪权臣明珠,罢归,隐居茅山之麓,学导引,读丹书,潜心于道教。有《书筏》《画筌》二书传世。笪重光生活的时代,正是董书极盛之期,由于他在书法上并不随顺时流而能逸出于董书风气之外,并且过早地退出了政治舞台(中心)而隐居乡里,所以他的书法在当
5、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在当时及之后论及清初书家的书论中,都很少提到他,也很少将他和姜宸英、汪退谷、何焯诸家并提。一直要到了清代中期,他的同乡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才对他的书法推崇备至,且推论其书不遗馀力,如云:“吾乡笪江上先生书格超妙,小字尤佳。盖先生自解组后,隐居句曲山中,读丹书、学导引、游神于尘滓之外,故所作书飘然有凌云之气。国朝善书之家如先生者未可数觏见也。”(《快雪堂题跋·笪江上尺牍》)又云:“国初善书之家如华亭沈绎堂、慈溪姜西溟皆能胎乳古人,摆脱时径。至于披露天真,俾字里行间飘飘然有凌云之意,则吾乡之笪江上先生所独也。”(《快
6、雪堂题跋·笪江上书江冷阁集序》),直欲置其书于沈绎堂(荃)、姜西溟(宸英)之上,而为清初书家之冠。这里虽然难免“于乡5先辈不能无私”,但包世臣在其所撰《艺舟双楫·国朝书品》中将笪重光行书置“能品下”第三名,(在笪重光前者为神品、妙品上一人邓石如;妙品下二人刘墉小真书、姚鼐行草书;能品上七人释邱山真及行书、宋珏分及榜书、傅山草书、姜宸英行书、邓石如草书、刘墉榜书、黄乙生行榜书;能品下二十三人王铎草书、周亮工草书……)也可谓评价极高了。关于笪重光书法之取径,王文治在《快雪堂题跋·笪江上尺牍》中有很详细的论述:“江上书上至章草下至苏米,靡所不习,恨不能确然指其得笔之渊源。
7、然其游丝袅空、萧然自得之处,无所秉承不能独造也。一日偶临嵇叔夜《绝交书》,恍然大悟曰:此吾乡江上先生之书之所自出也。自此以后,凡见笪书无一点一画不了然其来处矣。赵鸥波云‘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学之便可名世’真甘苦之言欤。”王文治此语虽然只是一己之推测,但他对笪书如此穷索苦究,应该也是能比较接近事实的。嵇叔夜《绝交书》今日虽不可见其真貌,但总之笪重光的书法取法魏晋应该也是可信的。笪重光书法魏晋,特别是嵇叔夜,正和他的性格相契,这是可以以他的诗为证的。其诗曰:“野水桥边旧业存,数间茅屋向乾坤。太平一半深山得,何必承明始是恩。”诗的意境和用典都出自七绝圣手王昌龄的《长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