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滑坡工程地质勘查及稳定性研究

山体滑坡工程地质勘查及稳定性研究

ID:10979009

大小:2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9

山体滑坡工程地质勘查及稳定性研究_第1页
山体滑坡工程地质勘查及稳定性研究_第2页
山体滑坡工程地质勘查及稳定性研究_第3页
山体滑坡工程地质勘查及稳定性研究_第4页
山体滑坡工程地质勘查及稳定性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体滑坡工程地质勘查及稳定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山体滑坡工程地质勘查及稳定性研究摘要:山体滑坡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本文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对该滑坡的勘查及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该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针对滑坡的类型、形成机制、破坏模式及稳定性,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关键词:山体滑坡;地质勘察;稳定性分析;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P6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滑坡是山区基本建设工程中,最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滑坡、崩塌灾害较为频发的国家,根据统计,近十年来几乎平均每年有一次重大崩滑,造成灾害事故。斜坡变形破坏过程和它所造成的不良地

2、质环境均可对人类工程活动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并且还可能对生态环境的失调和破坏,造成更大范围和更深远的破坏。对正在加速下滑的滑坡进行综合治理前的应急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应急治理能减缓滑坡下滑的速率,为综合治理赢得时间。若应急措施不得当,不但滑坡治理失效,而且会威胁到综合治理的人员和财产安全。1山体滑坡地质勘察分析1.1滑坡基本特征、类别7(1)滑坡地形地貌:该滑坡位于某市的一个村庄,滑坡发育于村南侧丘陵坡地内,属低山丘陵地貌单元。斜坡最高点标高114m,坡脚地面标高约47m,相对高差67m。斜坡坡度一般为10°~25°,局部较陡,坡度约为

3、35°~44°。(2)滑坡空间形态:滑坡平面形态略呈纵向南一北向的扇形,其后缘受山体分水岭控制,左侧边界以滑坡区西侧的护坡挡墙为限,滑坡右边界位于一小型古滑坡的右边界。滑坡纵向长约235m,最宽处位于滑坡前缘约280m,最窄处位于滑坡后缘约41m,面积约3.6×104m2,滑体平均厚度约19m,滑坡体积约68×104m3,属中层中型滑坡,滑坡主滑方向8°。滑坡周界明显,张裂缝与滑坡两侧羽状裂缝连通,出现多个阶坎,滑坡壁明显,剪出口附近湿地明显,有多个泉点,滑坡舌明显伸出,鼓胀及放射状裂缝加剧并伴有坍塌,目前裂缝的数目、大小在进一步发展

4、中。受滑坡影响,坡面纵横交错的排水沟均被严重破坏。1.2滑坡物质组成(1)滑体:滑体土由灰黄色、棕红色的粉质粘土及块石土组成。(2)滑带:本滑坡的滑带主要为粉质粘土及块石土的粉质粘土段。(3)滑床:滑坡的中部滑床地层为下石炭统岩关阶()粉砂岩,后缘和前缘为粉质粘土。1.3水文地质条件7(1)地表水:勘查区地表水主要是雨季时形成的暂时坡面流,向坡脚低洼处排泄,暴雨时可形成短时坡洪流。(2)地下水:勘查区位于剥蚀残丘地带,受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组合控制,滑坡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孔隙水主要表现为土层中的上层滞

5、水。粉质粘土为隔水层,块石土等为透水层,土层中地下水受大气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含量受降雨量影响大,平时含水较少,雨季增多,暴雨季节时常处于饱水状态。基岩风化裂隙水:由于滑坡区位于斜坡地带,地表及地下水排泄条件较好,除在基岩强风化带中含少量风化裂隙水外,中等风化岩体内地下水贫乏一中等。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雨人渗补给和地下水侧向补给,以蒸发和泉水等方式排泄。1.4滑坡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滑体的天然重度建议取19.00kN/m3,饱和重度20.10kN/m3。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值的确定较为困难,通过反演计算,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和现场经验,建议滑带土

6、在天然状态下的值取18.0kPa,值取15°;饱和状态下的值取6.0kPa,值取10°。建议中风化粉砂岩的天然抗压强度值取7.0MPa,饱和抗压强度值取5.9MPa。2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2.1滑坡的的形成及稳定性计算分析7(1)形成机制及破坏模式:滑坡的形成,究其原因,是由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及人类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滑坡区内存在厚度较大的第四系残积层,倾向临空方向的岩层分界面等构成了滑坡形成的内因,地下水活动、人类工程活动等是滑坡形成的外因。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斜坡土体的稳定受到破坏,沿岩土接触面及土体内的软弱带出现滑移

7、,导致斜坡上的排水沟出现剪断、开裂,在滑坡后缘产生垂直于主滑方向的拉张裂缝,在中后部出现与主滑方向斜交的剪切裂缝,在前部形成垂直于滑坡方向的鼓张裂缝和呈放射状的扇状(纵张)裂缝。(2)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本滑坡滑动面形态属折线形滑动面,滑坡稳定性计算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公式并参考《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2004年12月)中公式进行,计算公式如下:式中:——滑坡稳定性系数;——传递系数,第i条块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块时的传递系数(j=i);——作用于第i块的抗滑力,

8、kN/m;——作用于第i条块滑动面上的下滑分力,kN/m;——第i条块滑动面的法向分力,kN/m;——第i条块的粘聚力,kPa;7——第i条块的内摩擦角,(°);——第i条块滑动面的长度,m;——第i条块底面倾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