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探讨

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探讨

ID:10966543

大小:5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9

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探讨_第1页
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探讨_第2页
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探讨_第3页
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探讨_第4页
资源描述:

《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探讨摘要: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现就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进行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防治探讨,以供农民朋友作防治参考。1 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病症状水稻各个生育期均可感病,但不同生育期的稻株感病后表现症状有所不同:1.1 典型症状 发病植株明显矮缩,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叶色深绿,剑叶或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叶背及茎秆表面有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的瘤状突起,早期是乳白色,后期是褐黑色;病株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1.2 苗期症状 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出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深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

2、成黑褐色。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严重矮缩(株高不及正常株的1/3),不能拔节,重病株常早枯死亡。1.3 分蘖期限症状 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从下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皱折,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1]。1.4 抽穗期症状 全株矮丛生,有的能抽穗,但抽穗不完全,抽穗迟而小,实粒少,粒重轻,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可见纵向皱折;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2 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规律2.1 病

3、毒初侵染源 1)越冬虫源的带毒白背飞虱、田间自发生及再生带毒水稻苗、杂草等。2)由外地迁入的带毒白背飞虱。初侵染源在早稻上扩大侵染量,经白背飞虱传至单季稻或晚稻秧田及本田,同时可扩散到玉米田,早期侵染造成严重为害。植株之间不相互传毒、白背飞虱不经卵传毒。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d。2.2 田间发生趋势与发病特点 该病具有发生范围广、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为害隐蔽等特点。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及越冬毒源大量的积累,病害逐年加重。一般晚稻田发病重于早稻田,移栽田重于直播田,杂交稻重于常规稻。田块间,发病轻重取决于水稻危险生育期是否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发生高峰期相吻合,田块

4、间发病差异非常大。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蘖前的苗期(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拔节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为秧苗的2~6叶期。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后,水稻不能正常抽穗,基本绝收;拔穗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的先后造成损失在10%~30%。病区田间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的水稻品种。3 主要防控技术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通过治虫达到防病目的的综合防控策略,推行抗、避、断、治(抗:选抗(耐)病品种,避:抓好栽培管理,断:阻断毒源,治:治虫防病)等综合防控措施,降低白背飞虱发生的数量和传毒风险,减轻水稻病毒病的发生为害。抓住秧苗期和

5、本田初期的关键环节,以治虱防矮为重点,实施科学防控。对已经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田,根据田间发病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应急补救措施。3.1 选用抗(耐)病良种,淘汰感病品种 避免种植本地区上年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品种。培育无病壮苗,适当增加播种量,以备水稻分蘖期田间发病时掰蘖补苗的需要。摘要:通过对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应用及粗提取试验分泌规律的研究,得出一些结论。美国白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为了探索出一条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防治美国白蛾的新方法,于2002-2004年进行应用人工合成美国白蛾性信息素防治美国白蛾和我国美国白蛾性信息素的粗

6、提取试验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海城市西部沿河平原,总面积6.67万hm2,是美国白蛾传入较早的地区。试验区内的杨、柳、榆、山楂、杏、樱桃及各种蔬菜均为美国白蛾喜食植物。1.2 试验材料 1)日本进口人工合成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自制防雨、圆筒形白铁非粘胶UNITRAP型诱捕器,养虫笼,二氯甲烷,乙醇,液体石蜡,自制粘胶型诱捕器,培养皿,小玻璃瓶,滤纸,眼科剪,解剖镜等。2)美国白蛾蛹、活的美国白蛾雌、雄蛾。1.3 进口美国白蛾性信息素防治美国白蛾试验1.3.1 试验方法 根据蛹期调查,选择不同虫口密度的地点进行诱杀美国白蛾成虫试验,每代设置对照标准地一块。诱捕器具体设

7、置距离为50.0、80.0、100.0、120.0,设置高度分别为2.5、3.5m。防治试验时每隔3d观察记录1次诱蛾情况,并更换诱捕器内的敌敌畏。在美国白蛾幼虫进入三龄盛期时进行防治效果调查。1.3.2 蛹期寄生性天敌调查 在试验区、对照区和化防区选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按随机抽样法抽取20株树,调查标准树树冠投影下地表5cm及老翘皮内蛹的数量,并带回实验室观察蛹的被寄生情况。1.3.3 幼虫期捕食性天敌调查 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