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948891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9
《陈伟民-潜心光电探究 勤苦造福为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陈伟民:潜心光电探究勤苦造福为民他将光纤传感器植入混凝土中,使建筑结构具有“感觉器官”;他积极探索,创新磁流变技术及其应用,拓宽研究领域;他深入实践,验证LED照明理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造福于民。他就是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陈伟民教授。陈伟民,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2、1988、1999先后获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及工程学专业学士、重庆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并于1991~1992以访问学者身份留学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现任重庆大学光电技术及系统教育部实验室副主任、重庆大学985平台机械与光电系统及装备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大学光电与测控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光电
2、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光学与光电子学会(SPIE)会员、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系统集成分会副理事长、国家LED照明研发与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重庆光学学会理事长、重庆市LED照明研发与产业联盟秘书长、重庆市电子学会光电子专委会主任、重庆信息产业研究发展中心电子技术专家组组长、重庆市照明学会副理事长。6陈伟民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深入于光纤技术及传感、精密测量与仪器、智能结构与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数十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奖7项,申请与授权专利40余项;在各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给建筑植入“感觉器官”随着中国
3、现代化事业的日益进步,桥梁、大坝、公路、摩天大楼等基础设施拔地而起、雄冠全球。但伴随而来的基础设施的结构安全问题,且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高峰之后,其安全运行与维护保养问题日渐突出。然而,目前针对基础设施人工定期检测的传统技术,已经完全无法适应当今规模巨大、结构复杂、技术先进、数量众多的基础设施安全运行要求,这些传统技术不仅技术手段单一、检测参数有限,且每次检测都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金钱和时间,检测结果往往受环境条件、操作人员素质与责任心等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影响、误差较大,难以满足结构安全监测的要求。因此基础设施结构状态监测技术及仪器,成为保障我国众多基础设施结构安全迫切而长远的需求。6为
4、此,陈伟民教授将信息技术融入结构工程领域,研究将传感器植入建筑结构内部,使其具有“感觉器官”,从而使其能够“感知”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自我体检,以便及时发现结构安全隐患,避免突发性灾难事故的发生。为了能够全面“感知”建筑结构的各种“疾病先兆”,就必须像医院有听诊器、心电图、CT机等不同类别的系列医疗检测仪器一样,也要有位移、变形、振动等不同参数类别的系列“感觉器官”。陈伟民教授在国家重点基金、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发挥其在光电检测方面的特长,率领其团队坚持了20余年的艰苦研究,最终发明了激光、光纤、光电等类型的应力、形变、位移、裂缝、振动、沉降等不同的传感
5、器,开发出了基础设施结构状态监测的系列仪器,获得近20项专利、填补多项空白。他将光纤传感器植入混凝土、将光电传感器植入桥梁、将激光传感器装入高塔,还攻克了系统的现场应用、长期可靠性等技术瓶颈,使结构工程界要给建筑结构赋予“感觉器官”的梦想逐步走向现实。迄今为止,由陈伟民教授主持研发的结构状态监测的传感器系统,已经逐步从传感器、系统,到仪器系列,这使得建筑结构具有“感官”与“神经”、能够自我“诊断”结构“疾病”的梦想也一步步走向现实。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重庆、四川、河南、湖北、浙江等地的十多座不同类型的特大型桥梁、高炉,取得了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也获得了三项省部级奖励
6、。由于这6个技术可以使桥梁、公路、隧道、高层建筑等的管理人员不到现场就能完成基础设施的长期、实时、自动监测,能够及时发现结构异常、预警潜在的结构安全事故、大幅提高基础设施的检测效率、降低维护费用,具有极大的潜在社会、经济效益,因此陈伟民决心带领其团队继续努力,将这项先进技术发扬光大,以便彻底解除基础设施运行的安全隐患,为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做出更大的贡献。智能结构技术化解振动难题在汽车、列车、舰船以及建筑等装置、设施中,结构的振动会降低乘坐的舒适性、结构的安全性,甚至会使结构产生重大损伤,因此如何抑制结构的有害振动,成为困扰机械工程师的难题。而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技术,是国际研究的前沿课题
7、,其中利用磁流变材料阻尼可控特点、实现结构振动的主动控制,是一个较为有前途的方法,在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液压控制、机器人领域及建筑结构等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陈伟民教授与其团队一起,跟踪国际前沿、在此领域进行了10余年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高科技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1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基金和攻关项目的支持下,陈伟民教授的团队先后开发出汽车磁流变阻尼器、通过400万次耐久性试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