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929832
大小:5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摘要: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代写论文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要在研究与实践以往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重组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型课程结构,形成以必修课为核心、系列选修课和专题讲座为辅的新的课程框架结构。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的职后教育,以保证教学与科研质量的不断提高。 从上个世纪末我们开始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问题,并从系列课程建设入手,对课程结构进行再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付诸实践,为进一步
2、落实新课程设置打下了基础。 一、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由教育部统一制定。由于该课程有其特殊性的规定,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感到教学内容所涵盖的基本理论多,基础知识和信息量非常大,但课时却非常有限,几十学时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对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许多理论问题不能做系统的讲解,对一些学生感到困惑的难点和疑点问题难以做比较深刻的阐述,对学
3、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能做到充分的讨论;不仅教师的教学难度大,学生在接受理论和知识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致使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道德修养素质的养成等等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主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相关的教育和实践操作多数在低年级学生中已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而在其他时间呈现的往往是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在形成和趋于稳定的大学生而言是相当不利的,也无法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4、。近年来,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探索德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的实践,但大都局限于开设有限的辅助性单一课程方面,对课程的整体构想和建设缺少比较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使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缺少新的突破。正是基于这种状况,我们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重新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构框架,确定了以必修课为核心课程,围绕核心课程开设系列选修课程,以及针对社会和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构建新的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构。1.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的思想,
5、不是采取约束人的方式方法来谋求一时的效果,更不能使用一个模具来塑造所有的青年学生,而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丰富生动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立足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做好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意识、科学思维、健全身心的准备。2.从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任何一门课都不可能在几十学时里将本学科的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供他们一生使用。所以要培养学生自主摄取知识和提出问题、分析
6、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课程设置要求教学时教师要把理论知识讲解与学生科学思维形成、内在潜能开发、思想道德修养与智能开发、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尽可能统一起来。3.拓展教学空间,构建由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整合型课程框架结构。高校以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满足大学生求知多元化的需求,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其中也存在着诸如因师资力量不足而不得不因人设课,缺乏认真的研究论证随意开课,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等等的问题。我们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必须以达到加强基础,提高学生综合
7、素质为目标。在具体的课程组合过程中,既要注意由于知识信息的剧增带来的要求教学思想、内容的不断更新、淘汰和知识的重组补充,同时也要注意保留那些经历史冲刷沉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组合必须注意课程的内在连续性、科学性、系统性以及不同年级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特点。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从传统的上课时间表观念转变为课上与课下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弹性时间观念。减少教师授课时间,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这不仅是课时问题,还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内含着教育过程的主体认识问题。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
8、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提高符合社会要求的综合素质,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在实践中,学生会遇到大量的社会问题,其复杂性、多变性对大学生而言都具有相当的挑战性,所以实践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学生思想生活需要的变化等保持密切联系,使学生发挥探索研究、交流合作、主动参与的精神。 二、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突出特色,提高实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