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030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字):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铁路路堤首次引进CFG桩技术是在2002年,部控科研项目2002G01《高速铁路软土地基沉降控制试验研究》在上海安亭试验工点进行了CFG桩复合地基试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后武广客专、沿海铁路等均采用CFG桩处理土质地基,其设计采用的计算方法
2、主要为《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规定的方法。广深线采用CFG桩处理涵洞基础、京津城际线在CFG桩顶设置C30钢筋混凝土板的结构型式均可归于刚性基础范畴。但是,目前针对柔性荷载下(指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加复合地基中桩与桩间土所承受的荷载是协调变化的,即是一种柔性的加载方式)CFG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计算方法研究甚少,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的需要,理论计算方法中的各参数难以合理确定,导致计算结果无法合理指导工程的实践和实施,这些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高速铁路采用CFG桩复合地基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工后沉降控制问题。其
3、他建筑地基沉降标准最小为120mm,一般无碴轨道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要求一般不大于15mm,标准远高于民用建筑与一般无碴轨道的地基;(2)承载力确定问题。高速铁路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复合地基处理方式时,其对地基的承载力确定的理论研究还不完善;(3)各参数对荷载分担影响问题。高速铁路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础处理时,CFG桩复合地基的不同影响参数(如桩长、桩径、桩间距、褥垫层厚度等等)对基础桩、土荷载分担和差异沉降等的影响研究还很少;(4)柔性载荷试验模型问题。目前对CFG桩复合地基载
4、荷试验过程中对柔性基础下CFG桩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特点还处于讨论之中,现有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两方面,甚至还未见到柔性荷载条件下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相关报道。复合地基整体模型能较好模拟具体工况,但对其各关键组成结构很难详细、深刻模拟分析其作用机理,而单元结构模拟试验能够解决这个矛盾,以往关于加筋网垫复合地基结构的单元试验研究较少。对于加筋网垫复合地基结构,铁路路基荷载条件下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包括以下方面:填土路基的土拱效应、网垫结构及加筋体荷载传递与变形、桩土相互作用以及下卧层的支承作用等,铁
5、路路基柔性基础下的复合地基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较少,模型试验围绕这些方面的机理研究将有利于开展复合地基荷载传递和沉降变形特性研究,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的,以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为研究对象,针对上述问题,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基础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及现场测试结果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柔性荷载下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沉降与受力特性分析的研究。一方面可优化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指导高速铁路CFG桩设计与施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试验工点的测试,研究分析提出柔性荷载作用
6、下的CFG桩复合地基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原则或验证目前采用设计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编制相关规范提供依据,更好地指导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参考文献:[1]龚晓南.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龚晓南.复合地基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3]龚晓南.地基处理新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4]闫明礼,张东刚.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及工程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5]
7、闫明礼.地基处理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6]张爱军,谢定义.复合地基三维数值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吴慧明,龚晓南.刚性基础与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模型试验对比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1(5):81-83.[8]俞建霖,龚晓南,曾开华.杭宁高速公路浙江段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报告.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2002.[9]马时冬.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测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2(2):48-51.[10]龚晓南.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
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94[11]叶观宝,赵建忠,徐超等.高速公路软基联合处理方法的初步研究[J].地基处理,2003,14(2):8-12.[1]李国维,杨涛.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现场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2005,26(2):265-269[2]方磊,谢永利.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38(5):67-71.[3]方磊,谢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