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者——思想者系列形象的凸现——文学家对中国经验中国思想的探索论文

阅读者——思想者系列形象的凸现——文学家对中国经验中国思想的探索论文

ID:10901079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阅读者——思想者系列形象的凸现——文学家对中国经验中国思想的探索论文_第1页
阅读者——思想者系列形象的凸现——文学家对中国经验中国思想的探索论文_第2页
阅读者——思想者系列形象的凸现——文学家对中国经验中国思想的探索论文_第3页
阅读者——思想者系列形象的凸现——文学家对中国经验中国思想的探索论文_第4页
阅读者——思想者系列形象的凸现——文学家对中国经验中国思想的探索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阅读者——思想者系列形象的凸现——文学家对中国经验中国思想的探索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阅读者——思想者系列形象的凸现——文学家对中国经验中国思想的探索论文..毕业要说新近的文学新变,我以为,一批阅读者-思想者系列形象的凸现,应该是非常重要的现象。文学创新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学人物画廊中新的人物形象的集中出现,譬如说,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多余的人”系列形象的出现,新时期之初“改革者”系列形象的出现..毕业,都是与该时段文学的突飞猛进相伴随的。与此同时,近些年来,关于中国文学与中国经验的关系的讨论,关于中国文学有没有思想的争鸣,乃至中国文学是否真的垃圾化了的喧嚣,此起彼伏,不绝如缕,令人困扰。在这样的语境中,审视一种新的文学人物系列形象,讨论这些人物的精神内涵,或许可以部分地间接

2、地回答这些指责和非难。这样的感受,来自对2007年上半年的一批长篇小说的阅读感受。在王安忆的《启蒙时代》、肖克凡的《机器》和陈行之的《当青春成为往事》中,不约而同地,都可以看到阅读者-思想者的形象,而且,这些阅读者-思想者,又都是“文革”时期长大的一代人,他们在经历过狂热的造神运动和领袖崇拜之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亢龙有悔”的反拨,一批青少年开始了自己独立的、艰难的知识阅读和思想追寻。在那个思想禁锢、思想有罪的恶劣环境中,像高尔基当年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重要命题所描述的那样开始发问:谁之罪?怎么办?哪里更好一些?(这些命题分别喻指赫尔岑的《谁之罪?》、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和涅克拉

3、索夫的《谁在俄罗斯能快乐而自由?》)在王安忆的《启蒙时代》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有时候,陈卓然会提出一些问题,与南昌讨论———比如红卫兵打响了‘文化革命’的开局战,自己的前途又在哪里?比如‘文化革命’的用意究竟是什么?还比如,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模式应当如何?”在陈行之的《当青春成为往事》的后记中,也有非常尖锐的一系列问号:“我常常想,历史究竟是什么?当一个人处在某种历史事件中的时候,他对于这个事件到底有多大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他是作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人还是作为社会符号存在于历史之中的?他用何种方式与历史对话?在也许自觉也许不自觉的过程中,他的本性是被消散了被掩藏了还是被扭曲了?”十余年前,上海

4、的学者朱学勤提出“68年一代人———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的话题,引发了许多相关的思考。但是,就实证研究而言,却是乏善可陈,没有多少实际性的成果,似乎这一代人真的从思想史上销声匿迹。孰料,这一社会学和思想史的命题,却在当前的文学作品中突然现身,形成蔚然的气象。王安忆的《启蒙时代》中的南昌,和解放战争中那些南下干部的子女一样,在大上海繁华都市的日常生活中,似乎并没有什么独特的优越性,甚至还会在上海市民的熙熙攘攘中感到失落和被排异,是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将他们推向了历史的潮头,充当了“冲锋队”一般的角色。不过,狂热得早,他们退烧得也早,当“文化大革命”进入批判和打倒“走资派”的阶段,他们的父母亲纷纷落

5、难,曾经狂傲一时睥睨天下的他们,便从时代的弄潮儿变成了历史的替罪羊。在起落浮沉之间,他们不能不率先地觉醒过来,逐渐开始自己的寻找和思考。如同作品中所描写的那样:“他们的面容显得坚毅,目光深邃,流露出革命转向低潮时的警觉表情,这一切都表明着阅历,他们成长起来了———他们骑着自行车,默默地行驶在人流中。他们的父母在受冲击,他们的同志在拘押中,革命应向何处去?前途迷茫。前后左右的人群,就如盲目的蚁群,忙碌于生存之计,他们则替众人警醒着危险,思考着前途。他们是孤独的,但并不表明他们对众人不关切,相反,他们爱他们!”尽管说,这样的觉悟,还只是漫长的思想之旅的第一步,而且还伴随着相当的幼稚和嘈杂,伴随着

6、不切实际的自负和自诩,但是,这毕竟是摆脱那种盲从和蒙昧的可贵开端,是从“文化大革命”的狂潮浊浪中抽身出来的重要时刻。探索的眼睛一旦张开,就难以再度关闭。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求索的过程中,如何获得思想资源,如何借助于人类的智慧结晶,借助既有的思想成果,清理自己的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为漫长的思想之旅增添必需的养分和燃料。作为幼稚的初中学生的南昌是幸运的,他有一个非常注意阅读的高三朋友陈卓然,将他领向了书本之中,将他领上了自我启蒙之路。同样是干部子弟的陈卓然,称得上博览群书。从杨朔式的散文,到生物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再由恩格斯对达尔文的高度评价转向对马恩的兴趣,高三年级时,他已经读

7、过《资本论》全本。“文化大革命”开始之际,他手头的书本是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陈卓然也是从马克思对法国1848年革命的评价引发出对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即这一次以革命自称的社会运动只不过是对早先的切实存在过的革命的拙劣模仿,因而显得别具一格乃至慧眼独具的。陈卓然和南昌谈论《牛虻》,分辩信仰和亲情谁战胜谁;谈到雨果的《九三年》,革命者提出革命的终极目标是服从于人性;谈到梅里美的小说《马铁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