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895548
大小:698.0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8
《拂去尘埃看卓克基土司官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文/黄禹康阅读了官寨主人收藏的《三国滨义》,著名青年作家阿来的成名作《尘埃落定》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卓克基土司官寨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后,卓克基土司官寨被确立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升温,卓克基土司官寨又成为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成为人们研究嘉绒藏族建筑艺术的重要对象。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原《纽约时报》总编索尔兹伯坦看到卓克基土司官寨时,兴奋的将它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阿坝州档案馆和马尔康县档案馆收集了有关卓克基土司1880年以来的档案,同时收集了部分资料和图片,这些珍贵的档案史料记载了土司官寨的选址、规作者简介:划建设和土司
2、执政的兴衰史,对富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官寨黄禹康,196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南建筑艺术及其主人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先后从事过教师、文化、广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建筑风格与汉族地区的建筑不尽相同,播电视新闻采编、党委机关秘书等工作,1996年调它坐西北朝东南。整个建筑由衙署和西面的石栅楼两部分组湖南省档案局宣传处工作至今。在20多年的工作之余时间中,先后在《人民日成。官寨主楼正面边长37.84米,侧面边长37.2米,总占地面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建设报》、积1400平方米,全高19.5米,石墙外墙厚1.1米,内
3、部隔墙《中国档案报》、《中国档案》、《求是》、《理论前沿》、0.9米。主楼二楼以下是传统的方形,由于中间留有天井,《新华文摘》》、《文史春秋》、《百年潮》、《湖南日报》、《湖南通讯》、《湖南作家》等中央和省级报刊发表了结构呈“回”字形,二楼以上东、西、北面加高成4层,结800多篇、200多万字的调查报告、通讯、理论探索、构呈“凹”字形,南面二楼屋顶为藏式平顶,东、西、JL--评论、散文、小说等。获奖30多项。面屋顶以汉式三角木行架作为承重骨架,上铺青石片叠压作防水层。北面4层为佛经堂,墙外有悬挑出墙的木质转经回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丹桂飘香的廊
4、。东、西、北靠天井也设有木质回廊,回廓直通南面的一为金秋时节,我们循着红军当年长征的足迹,慕名楼、二楼及二楼的屋顶,回廓有21根通顶木柱,每根廊柱通来到四川省马尔康县梭磨河畔的卓克基土司官寨。高15米,支撑着每层回廊的楼板。外观上看除汉式屋顶外,据当地老人说,红军当年长征来到这里时,毛泽东主楼和附属的碉楼都是典型的嘉绒藏族式建筑,风格朴实、和中央红军机关的不少领导同志曾在土司官寨住过一个雄伟、凝重。星期,毛泽东不仅在此指挥红军北上抗日,还在官寨里青石、黄泥、木材是嘉绒藏族最主要的建筑材料,这种特74万方数据筑林漫步‘RENSHENG定的建筑用材体现了嘉绒藏
5、族的建筑文化。青石块砌筑石墙干燥后起到密实保温、隔热隔音的作用,做成上下楼层之间时用黄泥在石缝中作填充和粘结,这种经验多半是来自刀耕相对独立清静的空间。房屋顶部铺青石片叠压和黄泥土夯实火种。在坡地上开垦出梯田,田边则用石头砌筑,使土地稳后,既可防风暴和雨雪,又可用来晾晒粮食。嘉绒藏区属高固平整,保水保土,高山峡谷地带满山坡的梯田经得起水浇寒地区,居所的保温是非常重要的,厚实的墙体、厚实的楼而不被;中垮。到现在嘉绒藏族老年人还经常说“一块石头一板创造家的温暖、舒适。官寨楼板的结构样式是藏民们千百个馒馍”来教育后代。指的是田边有缺口放上块石头,上覆年来对人类居
6、所建造经验的结晶。进入了现代社会,藏民们以泥土,种上青棵麦子够做一个馍馍。这充分体现了嘉绒藏还是不能接受水泥地板加陶瓷地板砖,因为传统的土木结构族农耕文化到居住文化的密切联系。的楼板具有诸多优越性,特别是温暖和环保。对人体无害的至少在距今5000年前嘉绒地区的建筑就有石砌传统。建筑材料,这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目标。《后汉书》中有关该地区“邛笼”的记载:“垒石为室,高十余官寨主楼各房间使用功能的安排也继承了嘉绒藏族的传丈,谓之邛笼也。”《隋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附国者,统文化。建筑主楼用石墙隔成大小不等的63间屋,其中小房蜀郡西北部二千余里,即汉之西南夷也。
7、有嘉良夷故垒间53间、大经堂2间、侧厢4问、大客厅1间、厨房3间。一楼石为巢而居,以避其患。其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天井为集体活动场所,周围房间为马圈和土司家差役住房;丈余,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于下二楼设有厨房和卫兵住房,并设有一间大客厅和一个大经级开门,从内上通,夜必关闭,以防贼盗。”《北史》中同样堂:三楼是土司及家眷住房,并设有库房和厨房,设有大佛还有相同的记载。文中的嘉良夷就是嘉绒藏族。在嘉绒地堂,佛堂层高与四楼贯通,变成通高两层的高度,回廊与南区用石块砌筑成的房屋碉楼在清乾隆皇帝两征大小金川战面二楼平屋顶相通,便于
8、晾晒物品及开展各种活动。四楼其役中,显示出很强的防御性能。乾隆皇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