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论文作者:肖淑梅张友宏叶丽华 摘要:分析了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现状,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并以扬州职业大学汽车专业课程改革为例,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研究,对今后高职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行动导向;项目教学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口号提出多年,参考国际上职业教育的成熟模式,我国高职院校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受到我国国情、生产企业用人机制、高职院校培养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完全照搬外国的教学模式是不行的,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机制。 从
2、国际上看,很少有国家使用“高等职业学校”这一名称,这个概念很具中国特色,是指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院校。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是按学科要求安排,而是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应知应会”要求来确定,要求学生在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由于理论知识学习是围绕“培养岗位能力”这一中心进行,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上岗的实践训练,一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因此,其课程教学模式必须摈弃传统普通高校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以某职业(群)为定向
3、,培养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核心能力”,即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 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高职院校仍沿袭着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教具,仿佛是“学制袖珍型本科”。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采用学科式的课程模式,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知识偏多、偏深,偏重于学术性,过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没有突出实践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即便是调整提高了实践课的比例,理论与实践仍然缺乏有机衔接,不利于课程整体优化。 教学方
4、式陈旧理论授课方式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没有实现“微格式”成绩评定,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创新能力差。 “校企结合”模式流于形式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人力资本的质量要求较低,疏于对员工的培训,且过剩的劳动力使企业没有吸纳学生开展“半工半读”的岗位需求,再加上我国没有像国外那样对“双元制”教学进行法律保护的政策,使得所谓的“校企合作”都是仅为学生提供参观或短期实习而已,没有开展真正意义的工学结合。 课程模式改革的建议和实践探索 (一)对高职教育的专业应定位准确并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从本
5、质上看,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着独特规律和发展机理的新型教育,其专业和课程应充分体现市场与社会需求,设置技能性强的实用性专业,设置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管理人才培养急需的专业,设置就业需求量大的专业,尤其应能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我校汽车专业自2002年以来一直在走这条路线。修订2002~2004级的课程大纲时,我们面对当时市场上会使用各种高级诊断设备的汽车维修人才紧缺的状况,将专业和课程定为“高级维修”方向,大幅度增加了维修课时量,并且要求学生取得“汽车维修中级技工”、“维修钳工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毕业,才能取
6、得大专文凭。 2004~2006级课程大纲的修订,则又参考了当时扬州地区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行情态势,增加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方向。在学校政策和资金的大力资助下,我们与当地的扬州亚星客车有限公司等多家汽车制造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由学校出资,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就深入到工厂实习,全程采用“师徒制”,在汽车装配线上实行“半工半读”,使学生的课程学习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 2006~2008年间,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我们与南京理工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汽车检测”研究室,各种先进的汽车检测设备和实训设备充实了我们的课程教学,而且也
7、为教师科研提供了条件。因此,我校申报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同时增加了“检测”方向的课程(见图1)。 历年来,由于我校的汽车专业定位准确,毕业生秉承了在学校养成的优良传统,肯吃苦,能思考,会动手,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二)建立行动导向的教学体系 在高职教育改革进程中,很多学校都对教学体系结构进行了调整,不外乎两方面:一是“以硬件为核心”,添加实训设备,购买实验器材;二是“以教师为核心”,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两种调整都是局部的“量”的调整,缺乏系统意识,对教学体系结构没有真正的改变。高职教育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
8、对于其体系的改革应有“系统”意识。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课程组织、教学评价等要素组成的是一个“行动体系”,高职院校应从地区实际出发,从本校特色出发,分清该体系的驱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