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abs中pushover的使用

etabs中pushover的使用

ID:10844641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8

etabs中pushover的使用_第1页
etabs中pushover的使用_第2页
资源描述:

《etabs中pushover的使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ETABS中Pushover的使用一、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ETABS程序提供的Pushover的分析方法,主要基于两本手册,一本是由美国应用技术委员会编制的《混凝土建筑抗震评估和修复》(ATC一40),另一本是由美国联邦紧急管理厅出版的《房屋抗震加固指南》(FEMA273/274)。混凝土塑性铰本构关系和性能指标来自于ATC一40,钢结构塑性铰本构关系和性能指标来自于(FEMA273/274),而Pushover方法的主干部分,即分析部分采用的是能力谱法,来自于ATC一40。其主要步骤如下:(1)用单调增加水平荷载作用下的

2、静力弹塑性分析,计算结构的基底剪力一顶点位移曲线。(2)建立能力谱曲线。(3)建立需求谱曲线。需求谱曲线分为弹性和弹塑性两种需求谱。对弹性需求谱,可以通过将典型(阻尼比为5%)加速度S反应谱与位移S反应谱画在同一坐标系上。对弹塑性结构需求谱的求法,一般是在典型弹性需求谱的基础上,通过考虑等效阻尼比或延性比两种方法得到折减的弹性需求谱或弹塑性需求谱。ATC一40采用的是考虑等效阻尼比的方法。(4)性能点的确定将能力谱曲线和某一水准地震的需求谱画在同一坐标系中,两曲线的交点称为性能点,性能点所对对应的位移即为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在该地

3、震作用下的谱位移。将谱位移转换为原结构的顶点位移,根据该位移在曲线中的位置,即可确定结构在该地震作用下的塑性铰分布、杆端截面的曲率、总侧移及层间侧移等,综合检验结构的抗震能力。若两曲线没有交点,说明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足,需要重新设计。在输入已知条件时,需要注意的是:程序中的地震反应谱与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oo1)的地震反应谱表达方式略有不同,需经等效后换成程序中的系数。二、计算步骤2.1建立模型、内力分析和配筋利用程序,求出构件在设计规范规定的各种荷载工况下的内力并配筋,其中柱最大配筋率为1%,梁最大配筋

4、率为1.5%。内力分析时,梁、柱用框架单元模拟,现浇板、用壳单元模拟,由于ETABS程序没有给壳单元提供塑性铰,因此,我们用模拟框架来代替剪力墙,以考虑剪力墙进人塑性时的性能。2.2塑性铰的定义和设置ETABS给框架单元提供了弯矩(M)、剪力()、轴力(P)、轴力和弯矩相关(PMM)四种塑性铰,可以在一根构件的任意部位布置一个或多个塑性铰。涉及到塑性铰本构关系中屈服力和屈服位移的确定,ETABS程序提供了两种方法,一种是自定义,输入某一具体值,另一种是程序按照美国规范FEMA273和ATC一40给定。我将采用后一种方法来定义塑

5、性铰的本构关系。对梁单元,一般仅考虑弯矩(M)屈服产生塑性铰,对柱单元,一般考虑由轴力和双向弯矩相关(PMM)作用产生塑性铰。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程序根据截面的配筋值,可自动计算屈服弯矩值和轴力弯矩相关面。塑性铰的位置,应设置在弹性阶段内力最大处,因为这个位置最先达到屈服。对梁、柱单元,一般情况是两端弯矩最大,弯曲塑性铰和压弯铰(PMM)应设置在两端,在剪力最大处,应设置剪切铰。2.3侧向加载模式和Push—over工况侧向荷载的分布方式,即应反映出地震作用下各结构层惯性力的分布特征,又应使所求得位移,能大体真实地反映地震作用下

6、结构的位移状况。事实上,由于任何一种荷载分布方式都不可能反映结构全部的变形及受力要求,因为不论用何种分布方式,都将使得和该加载方式相似的振型作用得到加强,而其他振型的作用则被削弱。而且,在强地震作用下,结构进人弹塑性状态,结构的自振周期和惯性力大小及分布方式也因之变化,楼层惯性力的分布不可能用一种分布方式来反映。因此,最少用两种荷载分布方式进行Pushover分析。FEMA一273推荐三种形式:1)均匀分布:各楼层侧向力可取所在楼层质量;2)倒三角形分布:结构振动以基本振型为主时的惯性力的分布形式,类似于我国规范中用底部剪力法

7、确定的侧向力分布;3)SRSS分布:反应谱振型组合得到的惯性力分布。ATC一40采用与第一振型成正比的侧向力分布形式。在定义Push—over工况时,除了按上述方法考虑各种水平荷载及组合外,应首先定义重力荷载作用作为Push—over第一工况,各种水平力及其组合作为其它工况,计算时首先计算第一工况下的内力和变形,其它工况下的计算是在第一工况下内力和变形基础上施加水平荷载,水平荷载不断增加,结构侧移不断增大,直到达到规定的位移为止。常用的Push—over工况主要有:1.重力+振型1(纵向)2.重力+振型2(横向)3.重力+向加

8、速度4.重力+Y向加速度2.4结果分析和性能评价经Pushover分析后,得到性能点,根据性能点时的变形,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1)顶点侧移是否满足抗震规范规定的弹塑性顶点位移限值。2)层间位移角是否满足抗震规范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3)构件的局部变形是指梁、柱等构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