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839721
大小:1.36 M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8
《知识链接:神奇的异性效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神奇的异性效应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中最敏感,也是最微妙的一种交往,异性间最简单的关系也比同性间复杂。一个从小生长在与异性有交往、有正常接触的良好环境中的人,其人格更完善,智力更发达。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男女中学生按照性别分成两组进行劳动,结果发现两个小组的纪律非常涣散,劳动效率低下。后来,将男女学生混合在一起分成两个小组,结果发现情况大为改观,两组的劳动热情明显高涨,学生们不但互相帮助,还开展了劳动竞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这就是所谓的“异性效应”。可见,异性交往,可以优势互补。异性交往,可以体现出如下的优势:1.智力上互补更多教学资源下载首先,一个常与异性交往的人,他(
2、她)会经常受到异性思维的启发,在异性身上学到自己可能缺乏的东西。男女学生之间虽然没有智力上的差别,但是却有着各自的特点。例如,男生比较喜欢数理化,女生则比较喜欢语文和外语;男生比较粗心,做题时容易出错,但是解题方法比较灵活;而女生则做题比较认真,不容易出错,但是灵活性较差。通过男女生互相帮助,双方都可以得到提高。其次,经常与异性交往的人,异性度高。西方心理学家对人的异性度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的女性度高,更富有创造力;女性的男性度高,智商也高。异性度高的人说明他接受了异性的长处,思维更加活跃。民间较开放的地区,人较为聪明机智,这与那里有正常的两性间的交往有一定关系。因此,我们应提倡异性间
3、的正常交往和相互学习。2.情感上互补一般说来,女性的情感比较温和,较之男性更加富有同情心;男性的情感粗犷热烈而且容易外露。通过交往,男性会变得善于控制情绪,对人对事更有同情心,更加关怀体贴他人;女性则会变得更加开朗豁达大度、高迈奔放。事实说明,那些交友广泛,不但有同性朋友,而且有异性朋友的人,情感体验比较丰富,遇事考虑周全,处事老练,意志坚强,更容易获得成功。3.可以互相激励更多教学资源下载心理学家认为,大多数人都有心理上的“异性效应”,这在青春期尤为明显。男同学在女生面前,总是爱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主动帮助女生做事情,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保护女同学。女生则爱在男生面前展示自己的美貌
4、,显示自己的舞蹈和其他方面的才能。有两性参加的活动总是比光有同性参加的活动情绪高涨,热烈而奔放。这是因为异性间的心理接触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两性都从中获得了愉悦感。 总之,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其中有许多知识、涵养和技巧。只要你胸怀坦荡,相信和尊重自己,同时也尊重对方,把握好交往的分寸,这种交往就将使你受益终身。(选自百度网)更多教学资源下载全国最大最齐全的教学课件资源网:http://zhdduya100.taobao.com/QQ:1805986694,597161994XX中心小学每周例会教师谈课改体会(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主题:《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
5、学的有效对策》主讲人:2018年3月23日(第3周)内容随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不断提档升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体系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与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现代德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8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
6、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应的知识,可以减小学生对于单纯宣教的抵触情绪,提
7、高德育教育效果。此外,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有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利用教学契机,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二、打造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形成道德意识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要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要从打造生活化课堂入手。在传统的小学德育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德育教育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小学德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明显存在着脱节的现象,学生对于课堂和教学内容缺乏认同感,无法深刻感知德育课程蕴含的道理与教学内容。对于此,要想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