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人生与人生中的战争——对深化抗日题材文学创作的思考

战争中的人生与人生中的战争——对深化抗日题材文学创作的思考

ID:10827802

大小:6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8

战争中的人生与人生中的战争——对深化抗日题材文学创作的思考_第1页
战争中的人生与人生中的战争——对深化抗日题材文学创作的思考_第2页
战争中的人生与人生中的战争——对深化抗日题材文学创作的思考_第3页
战争中的人生与人生中的战争——对深化抗日题材文学创作的思考_第4页
战争中的人生与人生中的战争——对深化抗日题材文学创作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战争中的人生与人生中的战争——对深化抗日题材文学创作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战争中的人生与人生中的战争——对深化抗日题材文学创作的思考(一)毫无疑问,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反映抗日斗争生活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创作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这并不意味着抗日文学的创作已经走到了尽头,恰恰相反,它不仅仍然是当下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领域,而且也是中国文学创作中的永远的题材领域,值得无数代作家不断写下去。当然,继续写下去不应是对此前同类创作在同一平面上的简单重复,而应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入开掘和不断拓宽。这里自然出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抗日文学已经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路?它现在到底走到了哪一步?下一步究竟应该怎么走?只有弄清

2、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深化和发展抗日文学创作。与丰富复杂的战争生活相比,抗日文学的创作在最初阶段所走的是一条单向反映的路。也就是说,从上世纪30年代到“文革”爆发,抗日文学一直是单纯地从政治军事视角去描写战争生活,在敌我双方的矛盾冲突中构建文学世界的。我们没有理由鄙薄此时这种抗日文学,因为是时代的需要使它走上了这样的艺术之路。在这条路上,它又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9?18”事变后,国土沦陷,民族危亡迫在眉睫,时代需要作家站出来关注民族命运。也恰在此时,一批青年作家,尤其是在家园沦陷后亡命上海的东北青年作家,它们既悲痛于家园沦陷和亲人沦为亡国奴的现实,又愤怒于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不抵抗的对日政策和

3、禁言抗日的对内政策,率先揭示了沦陷土地上日寇的暴行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及反抗斗争“,悲愤的控诉”混合着反抗的呼声,构成了此时这些作品的主旋律。李辉英的《万宝山》,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与萧红的《生死场》等等,都属于这类创作。但当“7?7”事变发生和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全民族期待已久的抗战的一天终于来到了,中华民族怒吼着杀向侵略者。当此之际,作家没有必要再作那种意在唤醒国人的“悲愤的控诉”,时代需要他们去做的是为抗战中的国人擂鼓助威。中国的作家们都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积极自觉地充当起了这种社会角色。他们将此前的“悲愤的控诉”变为“热情的呐喊”,既正面歌颂英勇战斗的

4、广大民众,也愤怒斥责出卖民族利益的罪人,在抗战的大时代里让文学发挥了鼓动抗战热情的作用。丘东平的《第七连》,萧乾的《刘粹刚之死》和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等等都无不如此。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早已是那场战争的最后胜利者,虽然战争已经成了尘埃落定的历史记忆,但时代仍然需要用那场战争中爆发出的英雄主义精神鼓舞开始行进在新的生活道路上的中国人民,因此作家们便不断地重写它。此时,他们不仅无需再作“悲愤的控诉”,而且也无需再作“热情的呐喊”,而完全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和心态回忆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抗日文学,基本上是一种“胜利的欢歌”。电影《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和李英儒的小说《野火春风

5、斗古城》等等就是这种性质的作品。虽然他们也写抗日斗争的艰苦卓绝和腥风血雨,写日寇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灾难,但主要意图是为了衬出中华民族敢于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悲愤而悲壮,酷烈而热烈,构成了此时抗日文学共同的情感特征。可以说,在从战前到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时代为抗日文学规定了具体任务,那就是抗日文学必须承担起唤醒和激励民众赢得战争胜利的战斗任务,以及鼓舞中国人民政治热情的政治任务。这一中心任务也相应地预设了文学的观察和叙述视角,那就是从政治军事斗争的角度去写抗战生活,任何一个作家都无法抛开时代为抗战文学所设定的艺术框架,他们都只能在这个框架中去实施艺术制作,因此,这一时期的

6、抗日文学呈现出单向反映的特征就成了一种必然现象。但是,任何一种合乎理性的存在都不等于存在本身的完美性。此时抗日文学创作的这种状况虽然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它自身没有缺陷。相对于抗日战争生活本身的丰富多样纷纭万状而言,这种抗日文学未免有些单调。作家们不得不有意的“偏执”遗漏了大量的生活蕴涵,很多在抗日战争时期占有重要位置的生活内容都被人为地摒除在创作视野之外,丰富复杂而又鲜活多姿的战时历史呈现出偏枯之态,很多本应出现在作品中的抗日斗争画面(如国民党军队将士英勇杀敌的斗争)都无从见到。同样,作为抗战中的中国人,不论是哪党哪派,不论是部队的官兵,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人,

7、因此也必然带有社会中的活人所具有的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状态,虽然抗击日寇光复故土是他们一致的愿望,但作为活的人彼此的内心世界仍然是千差万别的,但遗憾的是,人的这种丰富复杂的内心和情感世界在此时的抗日文学中同样没有得到真切的表现,出现在此时所有抗日文学作品中的人,差不多都是政治意识主宰下的人,因此这些作品中的人也几乎都是政治化的人。至于对抗战生活本身的其他诸多内涵的挖掘,诸如对文化、人生、命运和生命内涵的开掘,更无从说起。也就是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