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仔猪副伤寒的诊治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仔猪副伤寒的诊治的论文摘要介绍了鹿寨县2例仔猪副伤寒的发病情况,分析了其发病原因、主要症状、病理变化,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仔猪副伤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健词仔猪副伤寒;症状;病因;诊治 仔猪副伤寒病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严重为害仔猪生长的传染病[1]。该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猪,特别是1~4月龄仔猪多发。病程一般在2~23d,有的长达1个月以上。仔猪副伤寒致死率达20%,对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现将仔猪副伤寒的诊治与预防总结如下,以为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提供参考。 1调查 2005年5月初四排乡江
2、某养殖户从外县调进一批50头刚断奶仔猪,集中在观察区饲养(当时该场有自繁100头已注射仔猪副伤寒疫苗,没有发病),仔猪调进第3天后有5头发病。病猪下痢,体温升高,部分猪耳尖出现发紫。 2006年6月中旬寨沙镇梁某猪场从该省外县购回45头4月龄仔猪,混养于该场2栋猪舍内。当时2栋猪舍有2~3月龄仔猪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5d后开始发病,到第8天有60头仔猪发病,第10天2栏仔猪都有不同程度感染发病拉痢,体温升高。 通过调查,这2个猪场都进行了猪瘟疫苗、五号苗、链球菌苗注射。 2主要症状 最初是几头体弱猪发生下痢,
3、不吃,体温升高至41.8℃左右,耳尖发绀,一般在24~48h死亡。而后在3~6d内波及全群。表现顽固性下痢,开始粪便带有黄绿色黏液,继后变成水样,粪便呈黄绿色、灰褐色、酱油样并混有血液,腥臭,附在肛门周围。部分病猪初期发生呕吐,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水增加,喜欢堆叠在一起。.体温41.5~41.8℃,眼睑肿大,眼黏膜充血(呈花斑状),有的发生溃疡,有分泌物,有3头失明。尿黄色混浊,有白色沉淀。呼吸困难,有的咳嗽。迅速消瘦,皮肤苍白,被毛粗乱。后期出现败血变化,在耳、四肢内侧、臀部、腹下、唇部皮肤出现紫(暗)红斑块(先耳尖
4、—四肢—腹下)。走路摇摆,拱背,或卧地不起,发抖,叫声嘶哑,最后衰竭而死。 3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耳、四肢、腹下等处皮肤有紫红色出血斑块。肝肿大有灰白色针尖(米粒)样大小的坏死点,胆囊肿大,胆汁浓缩,呈黑褐色。脾肿大,发硬,暗蓝色,有出血和坏死门淋巴结肿大,中心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索状肿大,边缘充血,切面多汁,肠系膜发亮。部分心耳有出血点。肺肿大,气管内有纤维素物。病程长的肺有出血。肠充血、出血、坏死;十二指肠空虚、变小、充血、内充有气体;肠黏膜易脱落;回盲口黏膜上附有糠状物,剥离后出现溃疡,边缘堤状。根据诊断本
5、病流行特点、临诊特征、病理变化、药物治疗综合判断,初诊为仔猪副伤寒。 4发病原因 一是2个猪场的仔猪都是从外县乡下散养农户收集而来,群众防疫意识差。二是多年来全区各地只是坚持对生猪实行春秋普防制度,主要是针对猪瘟、猪肺疫、猪丹毒和口蹄疫等疾病,而忽视了仔猪副伤寒的预防[2]。三是仔猪副伤寒发生后,注重的是治疗,而未能从预防措施上研究探索。四是仔猪圈舍环境卫生差,消毒不定期、不彻底,农户对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松懈。五是仔猪副伤寒的免疫程序和方法不统一,农户无预防意识,不注重免疫方法。六是基层兽医无诊断化验设备,加之
6、仔猪副伤寒往往并发其他疾病,导致诊断不及时。 5预防 (1)统一免疫。仔猪在7日龄左右实施首次免疫,由兽医人员用冷开水将疫苗稀释成每头毫升量均匀地拌入少量颗粒饲料中,让仔猪自行采食,确保每头仔猪都达到免疫[3]。对个别体质瘦弱、不能采食足量饲料的仔猪,采用20%氢氧化铝胶液将副伤寒疫苗稀释成2~5倍肌肉注射。 (2)在母猪分娩前1周内,对圈舍及周围环境采取复合酚进行预防消毒,5d进行1次[4]。 (3)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确保仔猪饲料、饮水及圈舍环境清洁卫生。把病死猪进行深埋处理,病猪须隔离饲养,对圈
7、舍进行彻底消毒。 (4)药剂治疗。一是对病猪选用痢菌净针剂,1kg体重3mg,2次/d,连用5d。二是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钠2.5g/次,3次/d[5]。三是内服磺胺二甲嘧啶片,每天1kg体重100mg,连用10d,并配合助消化和健胃剂。四是严重病例,1kg体重青霉素20mg、vc2ml/头、樟脑磺酸钠2ml/头、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ml/头,混合1次静注,连用3d。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