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80410
大小:667.84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7-11-07
《陈坤《如不及斋丛书》与晚清潮州社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陈坤《如不及斋丛书》与晚清潮州社会谢湜(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上海200433)摘要:晚清刻本《如不及斋丛书》,由同治初年潮阳知县陈坤编著而成,是一部较少被注意的地方文献。透过陈坤的见闻和见解,参以其他史料,我们可对晚清潮州社会情势的发展试作探讨。道光以后,潮州地方行政权力已难以达至基层。咸同时期地方军事化形成的团练结社,接续了村落串合械斗的积弊。同治年间,陈坤、冒澄、方耀等有识官员,力图通过拆社分乡、强绅办乡等措施,重建乡村秩序,这一趋向给地方权势提供了更多的上升空间,也影响了清末民初基层行政的转
2、变。关键词:晚清;潮州;陈坤;如不及斋丛书中图分类号:K2文献标识码:A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的粤东社会史,近年来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相关论文主要有1黄挺《地方文献与区域历史研究——以晚清海阳吴忠恕事件为例》,以及李益杰、盛芳、2黄瑾瑜关于该时期粤东地区会党的几篇专述文章等。黄挺以吴忠恕事件为例,通过不同类型文献的爬梳,在探寻史实的同时,对如何利用“杂史”和歌册等文献,体味晚清潮汕地方政治生态与社会观念的变迁,提出了富有意义的学术主张。上揭论文大都运用了同治年间潮阳知县陈坤所撰的《潮乘备采录》、《粤东剿匪
3、纪略》这两部文献,黄挺教授对二者的编撰关系,以及写作立场与时代变迁的关系已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笔者在上海图书馆览得晚清刻本《如不及斋丛书》(按:以下简称《丛书》),共包括十部文献,首先是陈坤校刊的两部官箴书:元代张养浩撰《为政忠告》、清初梁文科撰《日省录》,其次是陈坤校刊的明末陈瑚所著《大学日程》,其余是陈坤本人诸著述:《鳄渚回澜记》、《治潮刍言》、《粤东剿匪纪略》、《如不及斋诗钞》、《如不及斋咏史诗评》、《古井遗忠集》、《岭南杂事诗钞》,另外还有其早逝的女儿陈钲所著(身后由其兄弟辑成)《寒碧轩诗存》
4、。这些文献卷帙不繁,内容却颇为丰富,撰写时间大多在咸丰、同治间,记录了陈坤及其亲朋的见闻和见解。总体看来,丛书兼有官方文献与私人著述的色彩,值得玩味,结合其他史料,我们可对咸同年间的潮州社会试作窥探。一、鳄渚回澜·古井遗忠——陈坤其人其书陈坤字子厚,祖籍钱塘,自幼便随祖父来到潮州,窘于举业,后来纳粟入官,道光二十四年任大埔县典史,二十五年转任海阳县典史,咸丰六年在海阳任县丞,九年署理3大埔知县,同治元年升任潮阳知县。陈坤居潮卅余载,《丛书》及其他著述是其丰富阅1黄挺:《地方文献与区域历史研究——以晚清
5、海阳吴忠恕事件为例》,《潮学研究》第11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74页。2盛芳、李益杰:《论太平天国时期粤东天地会起义的特点和历史作用》,《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黄瑾瑜:《略谈清代潮州会党》,《广东史志》,2000年第1期;李益杰:《论太平天国时期粤东反清斗争》,《天府新论》,2001年第4期。3可参饶宗颐总纂:《潮州志》,《古瀛志乘丛编》第1册,《大事记》,第355页;第5册,《职官志》,1历的见证。在《丛书》诸篇中,陈坤将其校刊的《大学日程》和两部官箴书置于前
6、列。其中《大学日程》最早刊刻,据徐焘所作序言,陈坤曾自诸城李方赤处得《大学日程》一书集录本,因明季太仓陈瑚先生“经济博通于河渠漕运、农田水利、兵法阵图,无不研贯”,于4是陈坤“常置案头以奉圭臬”,并在道光年间将之重梓。陈瑚的著述成为习文学政的陈坤的基础读本,伴随其多年为幕任吏。江有灿在为陈坤刊刻的《日省录》所作之跋语中,褒赞陈坤“为人谨然寡言,持躬慤实,官粤东三十余年,每以勤慎结长官知,殆所谓安5静之吏,悃愊无华”。丛书所录《鳄渚回澜记》,则是陈坤辅助县官、经理地方水利的经验总结:(咸丰)丙辰冬,邑侯
7、汪公政,宽筹经费,大兴工役,亲临水次而董治之。坤适权尉事,奉檄往襄。审度地形,测观水性,稽成法之得失,辨众论之否臧,应塞应疏,实事求是,怨劳罔避,赏罚兼行。凡八阅月而告成,水归故道,民复其业。因就其经验者,振笔记之,分为八则。上两章专论本事,中五章概言通治,末一章杂录存参。考订再三,将以质诸君子,极知僭窃,无所迯罪,然于后之堤防,未必6无小补云。《回澜记》所述甚为精要,并无空疏之言,颇见陈坤用力之深,辅政之勤。效仿官箴,身体力行,常常是基层官吏的佐治良法。除了《日省录》,陈坤亦将其推崇的元代张养浩所作
8、官箴《为政忠告》收入《丛书》。他认为:“《忠告》一书切实近理,其言皆本诸阅历,不涉迂阔,可为居官法则,惜传本颇少,世不多见”,于是,陈坤于广州“偶得此7册,因校缮重刊,以广其传,并志向往之意”。也许正是这种“向往之意”,促使陈坤撰著不辍,总成丛书。由其汇公牍而成编者,如《粤东剿匪记略》以及另外单行的《潮乘备采录》;其阐论言志者,如《治潮刍言》。自幼南迁,陈坤在岭南大地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光阴,不知他是否已通晓粤地方言,尽管陈坤在著述中多自称“钱唐陈坤子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