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802777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试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问题的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长问题的研究论文..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研究论文摘要: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健康成长已是当务之急,有必要就青年教师成长的过程、成长的主客观要素等问题做深入研究和探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步入到“大众化教育”,每年有大量青年教师加入到教师行列,已不像早期高等教育那样从给主讲教师当助教开始,全程听主讲教师课、给学生上辅导课或参与部分实验(践)指导课工作,约经一至两年时间实际锻炼,才正式登上讲台。现今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根据《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全省20
2、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0%,到2020年毛入学率上升到50%,每年急需大批青年教师直接登上讲台已是不争事实。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在读书时未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既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熏陶,又缺少教学过程实践锻炼。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指出的,要实现规划目标,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而师资队伍建设又必须将培养青年教师放在首位。以下笔者就青年教师成长过程、成长的主客观要素等问题,做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一、青年教师成长需经历三个阶段刚踏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常存在三个问
3、题:一是对教学内容把握不足。易受知识面窄、教学经验不足、对授课内容琢磨不够的影响,不能由浅入深、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课堂教学停留在记忆性水平,达不到理解性高度。二是课堂教学方法欠佳。不能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启发、精心提问、讨论互动,枯燥的授课方法引起学生主体性缺失,师生沟通交流受阻,课堂难以活跃,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三是个别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足。受社会影响,心燥气浮,急功近利,对教书育人使命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精力错位。经调查与跟踪,发现青年教师成长需经历三个阶段。(1)磨合阶段(经历1至2年)。本阶段任务是
4、了解教学工作要求,摸索教学规律,初步掌握教学方法、手段,熟悉教学工作规范,核心是过好教学关。(2)适应阶段(约经3至5年)。已经历了一定的教学实践,情绪稳定,与学生建立了感情,已适应教学要求。本阶段希望业务进修,提升各方面能力,向教学骨干目标迈进。(3)成熟阶段(历时6至10年)。这时已掌握了教学基本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许多人已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得到学校领导和同行认可。本阶段渴望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总结教学经验,对教研教改和科研工作有浓厚兴趣,希望晋升高级职称,成为专业带头人或二级学院的教学(或科研)领导。二、影响青年教师成长的两大要素提高
5、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有两个要素:一是主观努力内因,二是客观保障外因。(一)主观努力是第一要素主观努力应体现于多方面,但首先要在掌握课堂教学技巧、摸索合适教学方法、学会师生之间沟通、坚持系统听课四个方面狠下工夫。1掌握课堂教学技巧讲课技巧涉及方方面面,应把握好三点:(1)备好一门课。备课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归纳总结式授课方式,将书本上的知识点有选择性地整理出来并按内容讲授的先后进行排序;第二个层次是提炼消化式的授课方式,将知识消化吸收后凝聚于心,教师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通俗、生动的语言;第三个层次是更高层次,对书
6、本知识运用自如,出口成章,与社会实际、自然现象融会贯通,旁征博引,激发想象,引人入胜。(2)让学生听懂。非是易事,其原因: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努力程度差异、文理学生合班更是难上加难等。为此要“四个考虑”:①考虑讲课内容的预备知识足够性;②考虑所讲授内容的通俗、精炼性;③考虑讲课过程的循序渐进性;④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答案。(3)提高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前进动力,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真、创新。为此可采取的方法有:①能用形象手段体现课程内容的就尽量不用文字;②选择实例时要选取学生所关注的热点或已听到过但未能给出解答的实例;③要知道学生想什么、关心什么
7、,讲课内容才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提高兴趣。2摸索合适教学方法再好的教学内容若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去配套、实施,就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青年教师应把握好六个要点:(1)课件与板书设计的有机结合。两者有机结合,既直观形象,又便于回顾、突出重点。设计课件时要避免大段文字,应图文并茂;必要时可采用视频,但应适度。(2)语音和语调的科学调节。语音要有高有低,语调要抑扬顿挫,既娓娓动听,又具亲和力。(3)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高职教育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讲课要注意联系社会、学校、生产环节的实际,使学生感到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感
8、到课程的学习内容可用、能用、实用,激发出积极性。(4)口头表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