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议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应用存在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议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应用存在的问题牡斟纵簏浅议雏国冈睑导向审计应用存在晌问题刘瑞启/北京大地远通(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摘要]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可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要求被广泛应用,中注协2006年发布的新的审计准则强调了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从而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接轨.本文着手对此进行研究,以便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广泛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产生原因应用局限性审计活动总是为完成一定的审计目标而设计的,因而审计模式的发展要受到审计目标变化的深刻影
2、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审计目标从揭弊查错发展到鉴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再到目前的公允性和查错防弊并存.审计模式适应审计目标的这一变化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三个阶段.中注协2006年发布的新的审计准则强调了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从而使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更加与国际接轨.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一,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原因上世纪60年代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增长,社会经济多维化趋势显着,
3、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内外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审计人员面临着严峻的审计风险,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一)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外部原因随着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人员已经不能再采用账项基础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实施详细审计,而制度基础审计又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所设计和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忽视了由于管理当局主观舞弊等~系列原因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目前很多的审计诉讼甚至是由于管理当局主观舞弊所造成的,因此客观上就急需风险导向审计的出现.现在愈演愈烈的管理欺诈行为,说明管理当局可以通过一条龙造假绕过内部控制,这就使得传
4、统的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在揭露企业重大管理舞弊和欺诈中表现的力不从心,传统审计模式的失效加快了人们对新的审计方法的探索.信息系统的高度发展为风险导向审计产生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系统论,认为企业不是孤立和独立的,而是与外界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信息系统的联机实施系统化和数据管理系统化,正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条件.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毫无遗漏的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严重舞弊行为,但实际上,审计人员无法保证能够察觉所有的舞弊行为,即使是最勤勉的审计人员,也极易为管理人员的舞弊或包括第三方在内的欺诈所蒙蔽.这种双方在目标一致性上存在的差距
5、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社会因素.(二)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内部原因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抽样审计.抽样就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风险导向审计可以通过审计风险模型把风险量化,解决抽样误差问题来规避这种审计风险,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计师事务所的边际收益不断下降,为了生存和发展,事务所要么提高审计费用,要么降调整,会造成周期性失业转为结构性失业的现象出现.因此,解决周期性失业要明确统筹兼顾的方法,处理好经济总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间的关系,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域有选择的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合理促进就业.3,妥善解
6、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意义重大发展经济学派认为,城市创造较高就业率,形成收入差距的比较优势,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每创造1个就业机会吸引2—3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剧城市失业问题.我国是典型二元结构国家,存在近1.2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合发展经济学派针对二元结构下失业问题的理论,首先要加快城市化进程,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尤其是推进中小城镇的发展,以此刺激这些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与此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突破户籍为农村劳动力正常流转的体制障碍.其次,进一步深化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快这些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并形成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生
7、产率,缩小劳动收入差距,从而吸引中西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工作,形成既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也缓解就业压力的双赢局面.最后,完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机制,统一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规范用工机制,不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从体制和劳动者自身双方面妥善解决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失业问题较以往更加复杂,受国内外因素共同影响.作为市场经济下的痼疾,西方失业理论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失业问题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此,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照搬照抄,而是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其中有益成分,形成适合我国失业特点的社会主义失业理论.参考文献:[1】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0.[2】中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