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原型黄河”完善的测验体系论文

建设“原型黄河”完善的测验体系论文

ID:10796471

大小:6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8

建设“原型黄河”完善的测验体系论文_第1页
建设“原型黄河”完善的测验体系论文_第2页
建设“原型黄河”完善的测验体系论文_第3页
建设“原型黄河”完善的测验体系论文_第4页
建设“原型黄河”完善的测验体系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建设“原型黄河”完善的测验体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建设“原型黄河”完善的测验体系论文..毕业摘要:建设“原型黄河”完善的测验体系在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工程建设的基础。“原型黄河”的测验体系,是指从测验站网的规划、布设到收集、整理、存储和刊布水文、泥沙、河床及库区形态资料的全部技术过程,基本的测验项目包括降水、蒸发、水位、水温、水质、冰情、流量、泥沙、河床(含河口)和库区冲淤变化等。关键词:原型黄河测验体系水文水质“原型黄河”的测验体系,是指从测验站网的规划、布设到收集、整理、存储和刊布水文、泥沙、河床及库区形态资料的全部技术过程,基本的测验

2、项目有降水、蒸发、水位、水温、水质、冰情、流量、泥沙、河床(含河口)和库区冲淤变化等。这项工作,在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毕业,没有这项工作的支撑,“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工程的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甚至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一系列工作都将受到严重的制约。一、黄河测验的历史与现状河流测验是在人类对自然的斗争中,特别是在防御水害、兴修水利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黄河水文观测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对雨、雪定性观测的记载。黄河流域开始用近代科学方法观测降水量是1912年

3、在山东泰安设立的雨量站。1915年在黄河支流大汶河南城子设立的水文站,标志着黄河流域以近代科学方法进行水文观测的开始。以后,逐步设立了各种水文测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河测验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站网规划与建设、洪水测验、洪水调查、资料整编等各项工作相继展开。1956年全流域第一次统一进行了站网规划,之后,1961年、1963~1965年、1977~1979年、1983年又进行了4次较大的站网规划的调整和补充。到目前为止,全河已建水文站网数量达到979处,其中水文站133处,水位站36处,雨量站774处,蒸发站36处。另在三门峡库区布设61处

4、、小浪底库区布设174处、下游河道布设152处、河口滨海区布设36处淤积测验断面。从1951年开始,已连续50年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测验,从1959年开始,已连续42年对三门峡库区的淤积情况进行了测验,对小浪底水库的淤积测验开始于1997年,到目前已连续施测了4年。依靠这些水文站网观测和对河床及库区淤积情况测验的宝贵资料,广大治河专家深入开展了黄河水沙变化、河床演变及库区冲淤变化等规律的研究和探索,为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测验站网的布局与结构难以适应新的治黄形势过去,黄河流域设置站网的主要服务对象

5、是防汛,因此,其布局与结构均以暴雨洪水来源区为牵引。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在黄河治理开发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对黄河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使用,导致了黄河下游长期而严重的断流现象,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污染的加剧,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的治黄形势要求“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以下简称“四不”),用这一新的要求去衡量过去设置的测验站网,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布局与结构已无法满足新的需要。如对黄河干支流枯水径流的测验、对水质和水土流失的监测等,过去都考虑得较少。2.水文站网密度偏疏据统

6、计,黄河流域水文站网密度为2330km2/站,其中黄委辖区水文站网密度为2650km2/站(河源区为9727km2/站,河口镇—龙门区间为2630km2/站,泾河2310km2/站,伊洛河1326km2/站)。而欧洲国家水文站网的平均密度为1750km2/站,美国长年观测站网的密度为1300km2/站。黄河流域稀疏的水文站网密度,特别是中游地区暴雨和泥沙主要来源区的水文站网的密度太小,给泥沙主要来源区的输沙模数图及径流深等值线图的绘制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全流域雨量站的密度为326km2/站,其中黄委辖区雨量站平均密度为396km2/站(河源区为

7、最稀处,平均8231km2/站),均小于《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SL34-92)300km2/站的规定,更小于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的温带山区雨量站网最稀密度100~250km2/站的指标。3.下游河道淤积测验断面偏少黄河下游是一条强烈的堆积性河道,素有“善淤”“善徙”之称。特别是高村以上河段,两岸堤距一般10km左右,最宽处有24km,河槽宽一般3~5km。河道中沙洲密布,串沟众多,泥沙冲淤变化剧烈,水流宽、浅、散、乱,主流瞬息万变,河势摆动频繁。在这样的河道上布设测验断面,若间距过大,则势必难以捕捉到其真实的变化情况,测验精度会大大降

8、低,进而对分析其河床演变规律带来极大困难。现状情况,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测验断面的平均间距大于5km,不能满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规律研究的需要。4.测验手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