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81780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8
《生态人居环境中的水系统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生态人居环境中的水系统论文摘要: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水资源条件的优劣对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城市、一个村镇、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对自然界水资源的了解,合理开发构造生态人居环境中的水系统,已成为21世纪生态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本文将以建设生态人居为目标,并通过对几个具体实例的水系统建设特征介绍,阐述如何认识水资源、挖掘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开发水资源。关键词:生态人居水系统前言水是人居之本.freel2(按区域确定)3)可渗透土地比率:一般应4
2、5%4)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率:%(按区域确定)5)生活污、废水处理达标率:100%6)分质供水的比率:100%7)中水回用率:%(按区域确定)8)综合降低城市化供水消耗:一般≥30%9)区内地表水体的水质标准:达到GB所规定的3级标准三、生态人居环境的水系统建设特征范例1、广州汇景新城(占地1500亩,2000年规划建设)广州汇景新城是我国第一个进行全面系统的生态建设规划并逐步实施生态系统建设的生态化居住社区。其水环境的建设注重了该区域的重要基础条件和关键环节。1)尊重自然本底条件,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在汇景新城规
3、划建设前期,对该地块的地形、地貌、地质地理特征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为了保持原区域内自然水系统的合理性,确定了区内三个原自然蓄水体的位置和规模基本不变,并在该区域人居环境及系统水资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恢复原自然系统蓄水功能,并附加其他的生态系统功能,如:恢复后的水体保洁自净化功能、生物配置与人工景观的生态化功能、自然水体对社区体系的服务功能等。2)利用区内系统环境,逐步降低污、废水总量。随着该社区的快速建设,建成区的地面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区内的给排水总量开始增加,后续建设将充分利用地面一米多深的浮土层进行二、三级污
4、、废水的渗滤,将区内的污、废水通过多级处理的方式,降低污、废水的外排总量,提高外排污、废水的水质,并将部分处理后的污、废水用于绿地浇灌、道路喷洒、景观水补给和其他杂用。图1:已运行两年的广州汇景新城生态景观湖实景(3万平方米)2、珠海华发新城(占地800亩,2001年规划建设)珠海华发新城的建设,依据该开发区域暂时尚无市政排水配套系统的实际,结合区内地表水系统景观有待从新营造的基本要求,该区域实施了居住区内生活污、废水零排放原则的生态规划建设方案,并利用濒临前山河的自然水环境条件,将区内的水系统资源环境得以有效
5、合理的应用。除按生态居住区的基本要求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外,污、废水的多级生态化处理系统也将在该居住区逐步实施,目前一期工程近二十万建筑面积的开发均采用了沼气净化池进行污、废水的初级处理,在后续的地面景观体系建设中,还将进一步实施多级生态化水质净化处理与中水回用措施。图2:建设中的珠海华发新城实景(1200米河滨生态景观长廊)3、扬州海德公园(占地350亩,2002年规划建设)扬州海德公园建设强化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有机整合,在注重区内水环境的营造和污、废水处理的同时,对其建设区东部边缘南北长数百
6、米的水资源环境进行生态功能系统恢复,原本污染十分严重的防洪排水渠,目前已有了明显的改观,这不仅改善了居住区周边的环境,而且为区内将来为景观水体提供水源和实现生态自净化循环系统创造了先期的条件。图3:扬州海德公园东部边缘数百米长防洪渠的生态恢复工程初见成效(实景)4、上海安亭新镇(占地4000亩,2002年规划建设)上海安亭新镇的生态建设,则以实现中西方现代文明的交融为主目标,将能展示中西方文化的水景观生态系统进行了生态功能性规划,并对具有江南水乡自然生态特点的28万平方米面积的水体保洁进行了生态净化系统规划与设
7、计,该居住区水环境建设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利用了水安全体系要求的30余万立方米的水体,并将防洪涝灾害的水渠断面进行了软护坡的设计,充分利用原自然水面与规划水面的重合,在保证安全蓄水条件的同时,实现水体的自然净化保洁。其二、社区的植物浇灌和杂用水一般均取自于30万立方米的景观水体,补水的来源主要靠北部的吴凇江,目前吴凇江的水质较差,为4-5级水标准,生态规划设计的区内水景观体系有能力接受吴凇江目前较差水质的补水量。另外,居住区内的景观水系将在保证生态系统功能的条件下,无论从水体的周边形态,还是景观生物
8、体系的配置都将尽量接近德国特定区域的景观特色,以展示安亭新镇与异国相似的独特文化和景观风貌。图4:上海安亭新镇环城景观河(4000米)南段的保护性施工现场四、生态人居的水系统建设与发展1、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应注重以下几点1)重视自然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雨水、地表水、地下水);2)协调人工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城市自来水、中水、直饮水、污水、废水);3)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避免和减少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