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用地瓶颈,保障项目用地

破解用地瓶颈,保障项目用地

ID:10774751

大小:3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8

破解用地瓶颈,保障项目用地_第1页
破解用地瓶颈,保障项目用地_第2页
破解用地瓶颈,保障项目用地_第3页
破解用地瓶颈,保障项目用地_第4页
破解用地瓶颈,保障项目用地_第5页
资源描述:

《破解用地瓶颈,保障项目用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破解用地瓶颈 保障项目用地破解用地瓶颈 保障项目用地近年来,我市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一直在快速推进,建设用地空间有限、可用地指标紧缺、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土地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国家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我们既要蓄势而发,又要顺势而为;既要努力争取土地指标,又要另辟蹊径,采取有效措施,突破土地瓶颈制约。可见,破解土地“瓶颈”,已成为当前我市土地管理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当务之急,也是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本文拟着重分析在当前“地根紧缩”的宏观调控下如何为建设用地指标“开源”,以解决我市土地紧缺的问题。一、全市可利用的建

2、设用地资源状况现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对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尤其是占用基本农田控制的非常严格,每年国家下达的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除了保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外,由市分配到县一级的指标已所剩无几。加快经济发展,做大做强经济规模,必须采取适合全市经济现状的规划措施,按照“边启动、边建设、边招商”的思路。2008年我市有宜华一级公路、陆渔路改建等项目,以及市政府确定的进入工业园区的铝东阳光自备热电厂等项目,扣除三峡翻坝等高速公路用地,用地量仍在2000亩以上,报批压力非常大。今后城市将重点规划两片工业用地,一是,;二是。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抓现的,上快的,瞄准后劲大的”,强力吸引一批具有

3、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项目进入园区,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使之成为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区。二、保障建设用地有效供给的主要措施要做到既不突破国家政策红线,又要千方百计保障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根本出路是转变观念,变粗放用地为集约用地,变外延扩张为内涵挖潜,变违规违法用地为依规依法用地。主要措施是:1、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控制的用地计划指标《土地管理法》规定,非农业建设新占土地,不仅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占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还要有上级国土资源部门下达的用地计划,没有用地计划指标,项目占地也不予报批。用地计划指标的分配方式是,国家将指标下达到省,省再下达到市,市不再下达到县,由

4、市统一掌握使用。但国家和省每年都要留出部分保重点的用地计划指标,由国家和省支配使用。分配到市的指标很少。去年全市仅300公顷,今年与去年基本持平,除留出市重点项目用地外,县区得到的用地指标已是寥寥无几。去年我市利用市指标仅有262亩。鉴于这种情况,在积极争取利用市级用地计划指标的基础上,立足点应放在争取使用国家和省控制的用地计划指标上。有些项目如经过国家核准、审批或纳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就可使用国家和省市掌握的用地计划指标。我市2006年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较多,共使用省留用地计划指标1887亩,是使用市级用地计划指标的7倍。为此,建设单位要尽可能谋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项目、

5、好项目并要尽最大努力将其挤进国家计划盘子,由国家审批、核准或申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如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更多的使用国家和省市掌握的用地指标,进而获准使用更多的项目用地,最大限度地保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针对新形势,尽可能把不合理用地“抠”下来,节约使用土地。优先安排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全市急、重、大项目,重点是关系全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业,在依法依规、集约节约的前提下,高效组卷,优先报批,提高报批时效,优先保障供地。在加强项目准入、审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批后管理。用《项目用地控制指标》提升项目准入门槛,

6、对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项指标进行严格规定,并积极鼓励建设多层厂房利用立体空间;对在建项目实施全程跟踪管理和监控。优先安排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把建设项目作强、做大,使项目最大限度挤进省以上重点盘子。2、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实现增地生“金”,力争通过土地置换解决一批建设项目用地问题。国土资源部明确了土地置换、新增耕地折抵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政策,省政府也出台了土地置换暂行办法,其目的就在于在不突破国家下达的农用地转用指标的前提下,千方百计解决经济发展与占地需求的矛盾,突破瓶颈制约。我们要通过双低改造整合低效利用的土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用足用活新增耕地

7、折抵建设用地指标的政策,争取更多的周转指标。宜都市耕地面积仅为29.16万亩,人均0.65亩,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且相当数量的农田基础设施老化,耕地条件退化。根据全市的实际情况和土地存量潜力,科学编制《双低改造规划》,提出以“山、田、水、路、滩等综合治理为主、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栽植各种果树和经济作物,让闲置土地开始“披绿赚钱”,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如2007年宜都市高坝洲白甲鸭垴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发荒山坡地210亩,退耕还林600亩,全部栽上了柑桔树,规划了一座果品采栽园,该村的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