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春草意象的原型分析

古典诗词中春草意象的原型分析

ID:10763475

大小:5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8

古典诗词中春草意象的原型分析_第1页
古典诗词中春草意象的原型分析_第2页
古典诗词中春草意象的原型分析_第3页
古典诗词中春草意象的原型分析_第4页
古典诗词中春草意象的原型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中春草意象的原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典诗词中春草意象的原型分析  关键词:诗词创作春草意象原型批评  摘要:春草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用来表达送别、相思的主题。用荣格的原型批评对这一意象进行原型分析,它在古代文学中的最早出现及当时创作者的心理,后世作品中的运用,在名称和象征意义上的变化。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极为丰富的原始意象,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就是以意象为表现基础的。意象作为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进入古典诗词的意象更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诗人往往用意象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

2、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艺术产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会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长廊中,有关时间和空间的经典意象层出不穷,原型意义的内容被大大地扩展开来,成为一种现实的、广泛存在的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这也就使原型概念在批评实践中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按照荣格创立的原型批评,我们知道,每个原型就是“一个象征”、“一个意象”,古典文学中的原型作为艺术符号,往往牵系着古老民族丰富的历史经历和心灵世界。原型在文学作品中被有效地形象化,唤起了读者的共鸣。原始意象即原型得益于文学作品这个载体,不断地以本原的形式反复

3、出现。原型批评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弗莱说:“(原型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在文学作品里反复出现,足可被认作人的文学经验之总体的因素。”{1}  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的创作中,“春草”就是这样一种原型,它经常用在表达送别、相思主题的作品中,成为抒发离愁别恨的一个意象。卡西尔曾说过:“艺术王国是一个纯粹形式的王国”,而“这些形式不是抽象的,而是诉诸感觉的”{2},所以,春草的意象也就构成了一种诗的纯粹形式,它凝聚着我们民族的丰富历史内容和文化意蕴。  春草意象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

4、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这篇作品始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后世许多学者认为是西汉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刘安所作。因为刘安常到长安朝见汉帝,但朝中情况异常险恶,作为他的宾客的淮南小山担心刘安遇害,希望他不要在长安久留,早日归来。宾客们远望刘安离去和将要归来的道路,在明媚的春光里,他迟迟不归,只能望见满目萋萋的春草。思念之情非常急切,从“春草生”到秋天的“蟪蛄鸣”,时光流逝,感情愈烈。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把情思融进物象,萋萋的春草凝聚着无限思念。春草既是报春的使者,更是诗人寄托离情别

5、绪的载体。而美好的春色又总能逗引起怀念故人盼望团聚的思想感情,最能表达离愁无穷无尽的情思。  春草意象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中国古代广阔深远的时空意识。宇宙浩瀚无穷,亘古不变,春草的形象犹如灞陵伤别的年年柳色反复撞击着文人才士的心灵。见春草而思念远方的亲人,这在交通、通讯非常落后的古代,是许多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而春草也成为一种原型,这一“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经过诗人们长期、反复地运用,产生了鲜明的象征意义。原型一旦出现在文学作品里,便会使读者如同重温远祖的切身体验那样,受到强烈的感染。荣格认为原型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意象。作家是

6、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下,不自觉地在作品中体现了某些原型;而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则由这些原型而触动了积淀在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这时会突然感到酣畅淋漓,得到心灵的震撼,仿佛全人类的声音都在心中共鸣。  自从“春草”在《楚辞·招隐士》中出现以后,春草原型和抒发离别相思之情结下了不解之缘,描写别离的诗人对春草这一意象十分钟情,使它成为诗词创作中一个固定的意象,而“王孙”也成为诗人笔下游子的代称。春草意象经常在后世的作品中出现。李商隐曾把这个现象概括为:“见芳草则怨王孙之不归。”(《献河东公启》)绿遍天涯的萋萋芳草将人们的情思引向远方,

7、碧草连天,寄托着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也寄托了送别亲友时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以春草为意象抒发离别情结的诗句不胜枚举: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谢灵运《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李白《灞陵送别行》:“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刘长卿《谪仙怨》:“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独孤及《登后湖伤春怀京师故旧》:“山山春草满,何处不相思。”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

8、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送别诗也出现春草原型,独特之处在于从时间上将来年的春草表现出来,在当前想到未来,在送别当日就流露出归期难定、离思方深的感情。题为“送别”却又无具体送别情节,以春草为反衬,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似浅实深,意蕴悠长,回味无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