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62298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清代豫西区域农业水利构建及管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清代豫西区域农业水利构建及管理第一章豫西地区水资源环境概况及历代水利建设情况第一节豫西地区的水资源环境情况豫西地区处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为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一阶梯的过渡地带,主要地形为山地丘陵,山肴山、篙山、熊耳山、伏牛山等错落布局于其中,习惯上被称为豫西山地。主要包括河南府、队州和汝州,即黄河以南,郑州以西,南阳盆地以北的广大地区。该地区是鸦片战争以后河南省重要产棉区之一。境内主要水系为洛水、伊水、汝水等河流,其中伊洛河下游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源丰富,为伊洛平原,发展农业得天独厚。一、豫西地区境内主要河流概况黄河经自西向东流经
2、本境,虽然黄河流出黄!:高原,水速放缓,但是此处地形较为崎岖,河水所带泥沙沉淀较少,直至郑州桃花峪,地上河的特征逐渐显露,成为黄河中、游的分界点。在三门峡一带,河谷具至深达数丈陕州、灵宝二城,皆西北滨河,南阻,东南通一线路。河崖高寻丈,故水不溢入城。黄河流经小浪底水库以后,流速渐缓,河床变宽,湖泽滩地较多,河道易决,水涨则横决民,水落则泥沙奎岸、孟津以下,地平土疏,以为冲决,而移徙不常,历代河防皆自孟津为首。伊、洛两河是该区域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两河流域面积为19200平方千米。相当于黄河流域总面积的2.6%。洛河为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
3、华山南麓,源头有二:一为蓝田县北部濡源乡木盆沟的芋源泉,一谓之西源;一为洛南县西北部洛源乡黑章村的龙潭泉,一谓之北源。两源流至洛南县相汇为一。向东流至河南省卢氏县河口街入河南境内,东流经卢氏县至洛宁县故县水库上游入洛阳市境。再东北流经洛宁县、宜阳县、洛阳市区,在市区内纳涧河后东流入堰师,在堰师杨村纳伊河后,东经巩义市至神堤入黄河。洛河干流全长447千米,流域面积12840平方千米。洛宁长水以上,河道弯曲,河道穿行于山区峡谷之间,河宽仅有百余米;长水以下即出山区,洛河最大支流涧河、渡河自西汇入,河道也渐宽至2-3千米。洛阳东李家楼以上河道多沙
4、滩。伊河是洛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熊耳山南麓,栗川县陶湾乡三合村的闷顿岭,汇伏牛-白北麓诸支流,自西向东,经栗川县城、庙子街折向北流至潭头,然后东北经篙县,入陆浑水库,过伊川县到龙门入市辖区,再东经堰师县杨村与洛河相汇,干流全长265千米,总流域面积6341平方千米。在篙县县城以上,穿行于山区峡谷,河道曲折甚于洛河,河身狭窄,在80-200米,河流湍急。篙县县城以下河道渐宽至3-4千米,由于地势较为平坦,水流减缓,泥沙沉积较为明显。另外还有弘农涧、渡水、涧水、苗水等河流共同构成该区域河流体系。由于洛河、伊河上游流经山区峡谷,水流湍急,河道狭窄,
5、遇洪则涨,河道放荡不羁,难以修渠利农。例如,洛河于卢氏县境内冲崖决岸,迁徙无定,水冲沙压,并无土壤可耕,,有洛不灌卢之谚,因此伊洛河流域农田水利主要集中于下游伊洛平原地带。二、清朝时期豫西地区水旱灾害情况河南是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害频率高、受灾范围广的省份之一。自古以来洪涝、干旱、蝗灾、冰雹、大风等灾害时常袭击河南省境,给当地人民的生产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在豫西地区,具体表现为旱灾为最,洪涝次之,其他灾害又次之的灾害总概况,这与豫西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豫西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形起伏很大,有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地,也有仅过
6、百米的盆地和平原,这种复杂的地形成为当地水旱灾害频发的重要诱导因素。,而在当地史料中经常会发现诸如四年伊洛溢,无禾、康熙四年春旱,饥:十七年天通亢旱;二年大旱,饥;人民逃散大半;六十年蝗伤禾,斗米五百五十钱:〕、(康熙)七年飞蝗损禾之半,七月又有虫如蝗侵食谷豆;三年蝗蛹叠出,损禾几尽、雍正年大早,赤地千里少,等等记载难以计数,这些水、旱、蝗等灾害时常发生,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第二章豫西地区引渠灌溉建设情况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传统农业的转型时期,各种农业科技手段处于总结归纳和向近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因此这段时期的农田水利兴修和技术
7、手段也具有新旧交替、变革出新的特点。然而具体到豫西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却更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除了受当地自然条件影响外,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思路是影响该地区农田水利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地区农田水利建设主要集中于伊洛平原、北汝河两岸等较为平坦的地带,而西部陕州地区和河南府南部山地地区处于山地丘陵地带,农田水利建设较之伊洛平原等地显得单薄很多;另外,由于古城洛阳自古以来是历代王朝重要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心,洛阳的城市水利的发展影响着其周边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饥仲勋、李非的文章《伊洛河水利开发的历史研究》和马叶芹的博十沦文《明下击河南农业地理》等
8、著作中都有论述,并日.指出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建国以后。对于陕州地区历史时期的水利建设研究大都集中于城市水利,即广济渠的利用与历史影响的研究,然而这些著作中均未对该地区的农田水利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