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贸易类型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评述论文

浅谈国际贸易类型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评述论文

ID:10754573

大小:60.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08

浅谈国际贸易类型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评述论文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浅谈国际贸易类型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评述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国际贸易类型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评述论文.freelSmith,1860)。但是由于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建立在一系列条件苛刻的假设之上,因此,它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而不能解释事实上存在的几乎所有产品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几乎在所有产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为了解决绝对优势理论天生的缺陷,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DavidRicardo,1966),他通过一个简单的2*2模型论证了一个国家即使在两种商品都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如果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两个国

2、家通过自由贸易都会受益,而产生比较优势的唯一原因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但是,现实世界中,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只能部分的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还反映了各国之间的资源差异,即对原始贸易模式的回归。为了分析资源差异在贸易中所起的作用,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H—O模型,即一个国家应当根据自身的要素丰裕程度选择出口或者进口的商品种类。虽然“里昂惕夫之谜”(LeonfiefParadox)的产生像一枚重磅炸弹给H-O定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学者通过从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视角(Kenen,1965;Keesing,1966)、自然资源稀缺程度视角(Va

3、nek,1963)、政策视角(Tra—vis。1972;Balder(1980)在HOV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扩展,证明在一个多维商品世界中,比较生产和消费中的资本密集度或者比较净出口和生产、消费中的资本密集度,才是确定一国资本相对于劳动而言是否丰裕的正确方法。进一步比较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H-O定理我们还会发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虽然考虑了劳动力的不同质性,但是其一种要素的假说并不符合现实世界;尽管H-O定理对比较优势进行了拓展,其同质要素的假定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也并不强,这一点在后续的实证研究中便得到了证明。有关H—O定理适用性的实证测算主

4、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利用投入产出法对H-O定理适用性的直接检验。“里昂惕夫悖论”便是利用这种方法得出的成果(Leontief,1953)。第二类是回归分析法,包括跨产业回归分析(Baldan,1981)。随着研究的深入,经济学家尝试着把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同时纳入到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中,从而产生了新贸易理论。该理论主要围绕三个命题展开:市场结构;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技术与贸易。关于第一个命题,在新贸易理论分析中,市场结构问题始终是中心问题,把规模经济引入贸易理论,实际上是从标准模型中引入符合报酬递增理论的进步。这方面的进步主要基于三次突破

5、,从而形成了三个关于市场结构的理论。第一次突破是最古老的马歇尔理论,在他的理论中报酬递增被假设为完全外生于企业,从而使市场得以维护充分竞争状态。马歇尔的模型假定虽然提出了规模经济的溢出效应,但是其仍然承认完全竞争条件成立,结果令人失望。第二次突破是张伯伦的垄断竞争模型。它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产业由许多小垄断者组成,这些小垄断者使得该产业形成饱和从而消灭了任何垄断利润,但是由于这一理论对产品的异质过程的论述不够严谨,以此为基础出现了两次扩展:一是DixitandStiglitz(1977)提出的异质产品是新产品假定;二是Lancaster(1979)提出的

6、异质产品是产品的不同属性假定。总的来说张伯伦模型的出现是一个进步,它第一次使人们能够从理论上研究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贸易问题,但是与马歇尔相比张伯伦模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垄断,回避了寡头垄断的问题。第三次突破是库尔诺的寡头垄断理论。库尔诺双头垄断模型通过假定不完全竞争的企业间都互相把另一个企业的产量看成给定的,把注意力从规模经济和市场结构转移到不完全竞争中,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规模经济来解释垄断经济的情况。关于第二个命题,与比较优势类似,新贸易理论也承认国家之间在资源、技术甚至消费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但是它认为还有其

7、他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规模经济、报酬递增和产品异质性形成的国际分工。正如我们上文提到的,有关规模经济、报酬递增和产品异质性的研究都曾被Balassa(1967)等经济学家讨论过,但是由于这些研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还不能完全解释清楚,因而这些理论并没有得到均衡贸易理论的足够重视。随着对市场结构研究的深入,最早给出规范分析的是Krugman(1979),他通过采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中的市场结构,并扩展DixitandStiglitz(1977)的模型,最后证明贸易并不一定是国家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别的必然结果,相反,贸易很可能只是扩大市场及促进规模经济

8、出现的一种途径。在Krugman(1979)的基础上,Krugman(1980)通过纳入产品异质性,证明当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