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52898
大小:9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8
《义务教育沪教版七上卖油翁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6卖油翁【教学目标】 1、知识:理解文言虚词。 2、能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课文的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技巧的能力。 3、情感: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品质,虚心请教,不骄傲不自满。【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刻画人物入手,体会揭示的道理。【重点、难点】1、重点:①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②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 解决办法: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2、难点: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解决办法:学生自读、讨论、教师点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我们在本册第六单元中,
2、已经感受了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卖油翁》用淡淡的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同学们想知道这个人生道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1、初读①播放朗读视频②师范读课文,正字音,正断句。 ③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 ④分角色朗读(请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读)。 ⑤评价朗读情况(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师指导,从普通话、语气、情感、神态等方面评价)。 2、解读 通过阅读环节,学生已初步理解了课文。怎样朗读得更好?学生已明白,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正确朗读。由此,开始解读文章内容。 ①分组讨论,疏通课文大意。②学生质疑,师
3、生解答。 ③教师针对字、句理解质疑,学生回答,巩固基础知识。 ④翻译全文。 3、品析1、说说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的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2、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文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卖油翁》一文,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要虚心,不能恃才自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本着这种精神,去探索切合实际的学习、生活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工作、生活质量!板书设计卖油翁陈尧咨—自矜—忿然—笑遣熟能生巧卖油翁—微颔—笑答—酌油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填空。《卖油翁》作者是_______,北宋著名_____
4、_家。唐宋_______之一。2.给下列汉字注音。自矜( ) 家圃( ) 睨( )忿然( ) 酌油( ) 颔(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2)但微颔之( )(3)无他,但手熟尔( )(4)尔安敢轻吾射( )4.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康肃问曰:“汝亦知射手?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哪句话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尔安敢轻吾射”)2.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手熟”)3.哪句话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以我酌油知之”)4.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教学后记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随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不断提档升级,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日益成为现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体系的关键时期,利用小学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小学生
6、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与塑造。在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知识与德育教育资源,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现代德育教学探索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小学教育阶段,课堂是培养和激发学生道德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打造新型民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准确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课堂以及生活中权利义务,强化提升个人道德意识,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小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灌输道德意识,在向学生提出要求的过程当中,要构建平等的话语体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帮助学生
7、在课堂上培养自己的道德思维和道德意识,将自己当成课堂一份子,关注和理解课堂以及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課文为《文天祥》,在开展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引申相关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应的知识,可以减小学生对于单纯宣教的抵触情绪,提高德育教育效果。此外,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有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利用教学契机,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