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新举措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新举措论文内容摘要:近年来,广告设计市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路。文章主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内容摘要:近年来,广告设计市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路。文章主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对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提出了几点改革新措施。关键词:广告设计教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广告设计市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它的出现拓宽了高等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路,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比较受欢迎的一个专业,发展前景比较看好。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使得学校加强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然而怎样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型设计人才,成为摆在广告设计职业教育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一、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广告艺术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所以广告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以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采用“学——用”的实践教学方式。这种教
3、学方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可成为广告艺术设计方面的技术人才。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1.加强广告设计基础理论的学习有些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建立在专业性质划分的基础上,但广告学是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等诸多理论知识。因此,完全有必要使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掌握基础的广告理论知识,开阔视野,面向市场来认识广告设计。就这一点而言,就要培养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看待广告作品的内涵与表现,
4、深入分析作品,为自己的广告设计提供经验。2.“一体化”教学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为了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需要,实施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突破了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是理论线性演绎的结果,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它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3.“项目式”教学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市场的需求,由专业任课教师将校外的
5、实际项目带进课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实施教学,即按照企业项目生产模式成立设计小组,根据课程安排的设计项目内容,先从市场调查入手,收集具有价值的设计参考资料。并根据调研材料创作方案、讨论方案、实施方案。在项目教学的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起到解惑和引导作用,控制各小组项目质量。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项目设计。项目小组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掌握了从创意设计到实际制作的设计全流程。4.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教学运行过
6、程中要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要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积极联系合作企业,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所涉及的每一门专业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理论老师讲授、企业人员讲授等环节,以此来完成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双师制”授课模式,即将一门课程拆分成若干单元,有些单元由学院教师讲,有些单元由行
7、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笔者所在院校在开设《包装设计》课的过程中,结合模块教学,分别请了岳阳地区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以及其他的一线设计人员以讲座形式或咨询形式给学生讲课,部分学生的包装方案被企业投入生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加强校企结合,有效利用校外专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以探索开发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为前提,共享资源,共建培训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共同制订学生培养方案的一种紧密型实质性的办学模式,是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同满意的办学模式,有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