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47147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8
《建构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建构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论文摘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与定位可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区域经济。文章结合区域经济的本质特征,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采用了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以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相互作用关系为线索,将其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办学形式、人才培养作为突破点,深入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亟待改善的一些问题,对建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讨论.freelBA、MPA、工程硕士等专业的持续热招,反映出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在不断增强,而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比例不足。笔者认为,当前作为三本的独立学院其实大
2、可以承担这部分的教育任务,依托名校资源,明确定位,培养未来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二)微观层面1、办学形式高职教育可划分为学历教育部分与非学历教育部分。学历教育一般指院校教育,是一种正规的、长学制的、以学校为主要基地的教育。非学历教育则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特定需要进行的一种短期培训。笔者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这两种形式都要举办,协调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目前对学历教育部分相对重视,对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尚认识不足,高职院校承担短期培训的任务很少。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在职人员都需要进一步培训。目前现状,这部分短期培训的任务往往是由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或是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来
3、完成的。往往会出现由于社会培训机构的良莠不齐、企业内培师资力量不足而导致培训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其实这部分培训任务完全可以交由高职院校来承担,企业只需提出培训目标,具体的教学完全可由教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较强的高职学校来进行。2、人才培养国家规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保证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能将客观规律和原理转化为物化形态的、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是明显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所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然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第一,专业设置。
4、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但最主要是取决于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的吻合性和超前性。因为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区域经济结构直接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的确立、调整与改革。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结构变迁与发展是高职教育调整专业的主要依据。在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今天,新工艺、新行业、新职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专业设置必须把握好灵活性与稳定性两个原则,有计划的设置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需要。第二,课程结构。高职教育课程结构必须以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为依据,以从事的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为标准,分析职业岗位
5、的能力要求,针对职业岗位的要求设计课程。课程内容应以职业发展为导向,而不是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以学科体系知识为导向;应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根据不同专业来设计出应用和相关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的模块,大量吸收与现实、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新知识、新成果;重视地方文化学习、职业潜规则理解与基本人文知识培养。据此,课程结构主要可分为三个模块:职业道德人文教育(注重全面素质培养)、职业技能教育(以实用性为中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注重未来发展性)。第三,师资建设。我国对高职教育的师资要求是“双师型”教师,即拥有两张以上岗位通行证:教师系列职称资格证和工程师系列职称资格证。既要掌握扎实的理
6、论知识,又应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宽广的相应知识面;既要有对工作现场的情况十分了解,掌握相关的操作面,也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能讲能做、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这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第四,教学模式。面向区域经济,就不能是纸上谈兵,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向性。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有别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是与区域经济结合最关键的部分,也是目前亟待加强的环节。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实习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实际能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以实习教学为主,辅以课堂教学。具体可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切实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增加操作实
7、践,减少演示性试验,着力于培养动手能力,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条件成熟的还可以采取“订单培养”的模式。实行地方行业迁动的办学机制,校企联合,通过实践,树立起“校内专业权威、校外行业权威”的观念。坚持面向地方行业的思路,主动将高职教育扎根于当地企业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道德,从而完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