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儒家之道(三)论文

何为儒家之道(三)论文

ID:10740342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8

何为儒家之道(三)论文_第1页
何为儒家之道(三)论文_第2页
何为儒家之道(三)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何为儒家之道(三)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何为儒家之道(三)论文四、儒家之道的第二期佛教赢得中国的接受以及它在中国的转化,包括引进、本土化、成长以及获取印度那种独特的精神性形式,这一过程持续了六个世纪。由于佛教的观念是通过道家的范畴而被引进中国,并且,道教又得益于借取了佛教的建制与仪式,于是,中世纪中国的精神动态就表现为以佛道两家的价值为特征。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种主导的思想力量.freelodusoperandi)。拥有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圣人之不同于永远居于不动状态的道家圣人,在于一个微妙却关键的方面:道德创造性。虽然圣人超越于各种分别之上,包括善恶的分别,但圣人却可以在人事的纷繁复杂中游刃有余。在稠密

2、的人际关联中开辟自我实现航道的要求,使得儒家圣人能够获得对于“几”的洞见,所谓“几者,动之微,善恶之所由分也。”4显然,“诚”、“神”、“几”的圣人展现了一种道德的创造性的品格,这种创造性在精微明妙的程度上可以和天地的化育相比肩。委实,人文世界由天赋的种种德性所化成,它是一个充满了神圣品格的道德社群: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5需要指出的是,周敦颐对于《易经》的沉思,决非关于人类社会应当怎样但却从不怎样的一种乌托邦,而是一种行为指南。显然,它并不只是一种得体行为的手册,对于儒家同道,包括那些

3、在政府中供职的人士,它更被认为包含了种种切实可行的告诫。应当指出的是,几乎所有的儒家思想家都是士大夫(scholars-officials),都是一些具备广博实践经验的人。的确,周敦颐所想象的对话伙伴,就是那些必须履行日常官僚工作的士大夫们。人性天赋的神圣观念,连同对于人性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贯彻的关注,使得儒学呈现出一种特有的面貌,她跨越了自我与社会、神圣与世俗、人世与天道以及政治事物与宗教关怀之间的种种藩篱。张载身处此世,安焉性焉,这是人类植根于事物理序之中的一种深刻感受。我们并非被无端地拋入世间,并且,我们知晓身处此世的缘由:如果我们充分实现了我们的本性,我们就不仅能

4、够实现使我们的社会和物种繁荣昌盛的“人类学”责任,而且能够履行我们作为“天命”守卫者的“宇宙论”使命。这正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原因所在。张载《西铭》所论,正是儒家关于信仰的一种宣示,一种关于人类意义的深刻的宗教性表达: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孤寡,皆吾兄弟之颠连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6这种将人类作为天地

5、之孝子的动人刻画,将人类的家园同宇宙连成一片。吊诡的是,这种想象的社群的浩瀚无际,似乎会产生一种亲切的体验,这种体验没有现代存在主义所突显的那种疏离与异化之感。然而,关于人类与天地血脉相连的这种看似天真浪漫的断言,却是植根于这样一种经验性的理解:大化流行的宇宙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源初资源,而本真的人类有可能同宇宙营造一种健康有益的关系。在张载的宇宙论思维中,“气”是无所不在的。它为我们同天地万物的有机相连,提供了一种既是“物质性”又是“精神性”的纽带。我们在宇宙中发现自身的恰当地位,是因为我们在本质上是由和其它生灵以及山川草木一样的材质所造就。因此,家园感而非疏离感,才是

6、我们自然且实在地属于这个世界这种真实情感的反映: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五之神变易而已。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7诚然,既然我们的生成是大化流行的结果,且大化流行亦是产生天地万物的缘由所在,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在与天地万物的自在共处中分享同样的“气”,便是自然而然的了: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8不过,张载并非“唯物主义者”,而是一位觉悟、真诚和穷神知化的导师。忠实于周敦颐的精神,张载的全副关注在于:体现了宇宙中“气”之精华的人类,如何能够通过仿效圣贤而获

7、得自身的实现。他的名言:“理一分疏”,9既是一种道德的描述,也是一种宇宙论的洞见。其目的不仅为我们提供一种所能够成为者的画像,更在于为我们提供一种所应当成为者的指导: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10程颢与程颐体现宇宙的能力内在于人的心中,这一观念,在程颢(1032-1085)整体性的人文主义视界中得到了生动地描绘: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