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的“安定”取向与现代法治要求之冲突论文

论传统的“安定”取向与现代法治要求之冲突论文

ID:10734281

大小:5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8

论传统的“安定”取向与现代法治要求之冲突论文_第1页
论传统的“安定”取向与现代法治要求之冲突论文_第2页
论传统的“安定”取向与现代法治要求之冲突论文_第3页
论传统的“安定”取向与现代法治要求之冲突论文_第4页
论传统的“安定”取向与现代法治要求之冲突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传统的“安定”取向与现代法治要求之冲突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传统的“安定”取向与现代法治要求之冲突论文..毕业论文关键词法律传统安定现代法治秩序冲突论文摘要以德为政,民安不争的社会“安定”思想,是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传统有巨大的历史惯性,直到今天,秩序稳定在立法决策层那里依然作为中心价值取向。毋庸置疑,秩序稳定是任何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本而可靠的办法是实现法治。现代法治特别是社会主义法治下的秩序是以维护民主、平等、自由为目标的,是个体实现权利义务行为的有序性与国家行使权力的有序性的统一。而传统中的“安定”价值取向与此有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以德为

2、政、民安不争、刑措不用的社会“安定”理想,是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它通过评判、选择和制约作用,引导法律制度的创制和运作,影响法律思维的进行,创造出符合这一准则的行为模式。其在法律制度中最突出的表现,..毕业就是采取种种“止讼”措施,千方百计禁止民讼,以达民静无争之目的,希求太平治世的出现。直到今天,这一价值取向仍然影响着我们国家的法律活动,在立法、司法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与现代法治文明的特点和要求,产生着愈来愈明显的冲突。一以“安定”为价值取向的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形成,一是源于中国农耕文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单一农耕的自然经济结

3、构。这种经济形态有着顽强的存续能力和再生能力,它几乎不需要其它的条件,仅需“安定”足矣。只要社会安定,小农经济社会便可代复一代地传延下去。古代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推崇尧舜治世,盛赞禹汤功德,无疑也是在倡导“民朴以厚”“大道行焉”的清平世风。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秩序的和谐,“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1。二是源于绝对君权的专制统治以及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稳固,表现为尊卑之间,主从之间,上下之间,长幼之间秩序的维护与恒定,由此,必然导致中国法律文化传统上对“安定”的价值追求。在这里,法的全部精义在于刑杀和威

4、慑,且仅仅具有工具意义,它专属于君主,也专为维护君权统治所用。求其稳,防其乱,就成为中国古代法的特质。那么,在传统法律文化指令下,人们要追求的所谓太平盛世是什么呢?“黄帝治天下,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2。民安其法,厚赏不行,重罚不用,成为历代君王所追求的目标。官修正史言及盛世则“民安其俗,几乎刑措不用”。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莫不如此。达到了“安”的标准,也就达到了理想治世。在古代思想家那里,内化于中国古代法并作为其灵魂存在的儒家正统思想中,对秩序的维护和对统治阶层的尊重始终是中心价值。许多经邦治世方略,都引入“安定”的意识而

5、作目的论证。孔子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民无所措于手足”的针砭,是从民应“安定”的要求出发的;孟轲主张:“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是以“安定”为归宿的,法家主张“重刑轻罪”、以刑去刑,轻者不至、重者不来,仍然是要达到刑措不用的目的。总之,论有高下,术有巧伪,而“安定”的价值取向是共通的。怎样才能达到“安定”呢?“上圣卓然先行敬厚博爱以之德者,众心说而从之,从之成群,是为君矣,归而往之,是为王矣”3。统治者一方面法刑并施,威恩并用,以求天下太平,另一方面又追求表面的“不争”,千方百计地禁止民讼,把诉讼案件指标的上升或下降,作为判断治世或乱世的重

6、要标准。在法律上就表现为对诉权实行极其严格的限制。如禁止子告父、卑告尊、妻告夫,相应“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4。在刑狱案件方面,对原、被告同时进行有罪推定,且加重告诉责任,使民望治生畏,形成“冤死不告状”的心态。为“秩序”而秩序,为“安定”而安定的诉权限制,实质上是君主制的统治秩序具有价值上的终极意义,而独立人格,自主意识,自由活动的人体本性都成了“安定”祭坛上的牺牲品。“安定”取向在诉讼中的表现则是伦理说教式的和解,以达“争隙省息”之效果。《后汉书》卷六四《吴佑传》载,吴佑任胶东侯相时,“民有争诉者,辄闭阁自责,然后断其讼,

7、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这种审判方式发展到唐太宗以后,形成主审官自拟调解方案,说服“两造相和”的惯例。在追求表面的“不争”“息诉”过程中,受害一方往往达不到诉讼目的,多以放弃权利,牺牲利益而忍痛求安。其造成的另一社会后果是,由于法律对诉讼的抑制,使得民间宗族、帮会、同门师尊主持调和争端的功能发达,调和的范围不仅是民事利益的纷争,而扩及到刑杀奸盗。不至万不得已,争端不会进入司法诉讼领域。二作为传统的法律文化,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在它原始生成的条件已经丧失的时候,却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续生力和再生力。当它不再具有显性行为规范的意义时,便潜入沉

8、淀到民族意识底层,依然发挥行为模式的指令作用,使得旧的故事结束了,新的故事在情节主线上仍与老故事牵连不断。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