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可否也论“中庸”——听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有感

课堂教学可否也论“中庸”——听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有感

ID:10730091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课堂教学可否也论“中庸”——听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有感_第1页
课堂教学可否也论“中庸”——听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有感_第2页
课堂教学可否也论“中庸”——听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有感_第3页
课堂教学可否也论“中庸”——听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有感_第4页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可否也论“中庸”——听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有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可否也论“中庸”——听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有感这是省坛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中的一个片断:师:“如切如磋”这个意思要苦读,像什么?像加工牛角玉石一样反复切磋,“之谓”这个结构译得很好,应该翻译成什么?“大概”是相对于哪个词,是“其”,不是代词,而是表示猜测的语气词,相当于“大概”。“斯”是这,“之谓”呢,就要译成“说”“就是说”“说的就是”,这个含有固定的翻译的格式。我们换一个内容译一下,“滕老师之谓也”怎么讲?生齐声:就是说的滕老师或说的就是滕老师。师:语文课代表之谓也。生(齐声):

2、说的就是语文课代表。类似这样的一种师生对话贯穿了滕老师的整个课堂教学,这令笔者想起现在教学领域中流行的一个词——课改。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也在大张旗鼓地开展。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各科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很重要,也很正确。但是大方向的正确,教学理念的先进,并不代表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就像宋秋前在《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中所说的:“有些教师常常对此作出绝对化的片面

3、理解,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只求形式不重实质,不能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继承发展关系,常常是一提倡新的,就彻底否定旧的。”因此,如何处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继承发展关系,也便成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这不禁使笔者想起《论语·庸也》中的“中庸之道”。“中庸”原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此,笔者取其要义,即凡事皆要有“度”,过犹不及即是此意。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否也应遵循儒家的“中庸之道”呢?笔者想,传统

4、教学方式并非一无是处,而现代教学方式也并非适应于所有的课型。如果说一成不变为“不及”,那么不做分析地完全变革便成了“过”,因此两者之间何不“中庸”一下呢?记得在一堂中级职称评审课中,一位年轻教师在进入教学环节以后,不到十分钟时间,就抛给学生一个所谓的探究题。于是,这堂课便在寥寥无几的几个学生的发言中结束了。这其实是一堂“华而不实”的课。在课堂上教师机械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形式,学生的合作探究是架空的,他们的“接受学习时间”几乎为零,而所谓的“探究学习时间”则充斥了整个课堂。而且发言的学生不是“张三

5、”“李四”就是“王五”“赵六”,而绝大部分的学生成了只是在看几个人表演的观众,这些学生在课堂中成了“局外人”。这样的一堂课,学生作为课堂的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完全被湮没,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是无从说起。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不可忽视的弊病,但一味追求形式化的改革创新也同样失去了它应有的教学实效性。所以,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之间,我们应采取“折中调和”的中庸原则,但这个“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两者简单地相加。结合《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一书给笔者的启示以及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

6、面来谈谈自己的想法:一、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教学方式,并根据课型有选择地加以应用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最经典的莫过于“串讲式”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真正的串讲模式,并不等同于“字字翻译逐句落实”的灌疏式教学,而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使“文”与“言”在教学过程中水乳交融,并使目标的达成在串讲、在师生的对话中水到渠成。请看省坛滕世群老师教学《诲人不倦》中的一个片断:师:先看第8章,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注意一下,“愤”和“悱”都是竖

7、心旁,它是人的心灵一块,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灵的过程,所以做老师的要尊重学生的心。这是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我们不可能像《天龙八部》中逍遥派的掌门人,叫谁啦?无崖子(生)。无崖子怎么把内功传给虚竹的?直接地把它灌下去,电视里是怎么拍的,就是按住他的头顶,倒立,然后“嘘嘘嘘”……生笑。师:经常是这样拍的,但实际上做得做不到?生:做不到。师:我很多年前读《天龙八部》,就很希望自己能够遇到一个无崖子,结果二十几年过去了,有没有遇到呢?没有。这是金大侠的想象。我也不可能把我身上的语文(素养),按住他的头顶,灌注到

8、他身上,灌不灌注得下去啊?灌注法,恰恰是我们许多老师经常采用的方法。所以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孔子这里的方法是什么方法呢?不是灌注,而是诱导,启导。他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请同学说说看,这个不复有什么好处啊?生:老师不再三重复的话,是有利于同学自己的思考,开动脑筋,有最好的理解和记忆。滕老师的串讲没有变成个人的“演讲”,也没有成为僵硬的“讲解——接受的填空模式”,“言”与“文”巧妙结合,学生对这一教学原则的理解就是在教师有趣的串讲和对话中完成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