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论文

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论文

ID:10729970

大小:5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论文_第1页
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论文_第2页
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论文_第3页
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论文_第4页
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论文摘要:电电容器喷涂固化技术在国内外均采用热风循环加热方式(热风炉)。热风炉的优点是炉内温度均匀,工件适应性强;缺点是间接加热能耗高,设备热效率普遍低于30%,且由于有流动空气,固化过程易造成灰尘二次污染。关键词:高红外加热机理涂装快速固化的可能性1前言电容器喷涂固化技术在国内外均采用热风循环加热方式(热风炉)。热风炉的优点是炉内温度均匀,工件适应性强;缺点是间接加热能耗高,设备热效率普遍低于30%,且由于有流动空气.freel长。七十年代出现过远红外固化炉,然而由于炉内温度均匀性欠佳,

2、几乎没能在涂装行业单独应用过,因此,远红外加热突出的优点“明显的节能效果”表现不出来。十多年来,本所致力于寻找一种既能保证被烘烤物体的温度均匀,又能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的新型粉末涂装固化炉。这就是下文所介绍的高能量、高密度、高强度、全波段、瞬间启动强力红外辐射加热技术(简称或俗称为高红外技术)的加热炉。这种高红外炉一出世,即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固化效率可以提高2~40倍,占地面积可以减少90%,炉体长度可以缩短90%,综合节能超过50%,设备的造价均为传统固化炉的75%。目前在美国、拉美已建起3~5m的炉子,代替目

3、前的近百米烘炉。更有甚者过去要20min才完成的固化,高红外30s即可完成。本文简要介绍高红外技术原理、技术装备、应用领域与实际效果。2高红外加热机理远红外加热已为世人所熟悉。在发热体(元件)的辐射光谱与被加热体(工件)吸收光谱相匹配时,热效率最高,从而实现节能。传统的匹配吸收主要是指光谱波长的匹配,匹配率Q等于工件吸收光谱和元件辐射光谱能量之比。由普朗克定律可知,物体表面单位面积辐射或吸收的光谱能量(能流密度)可用下式表示:式中:E—辐射(或吸收)的能流密度(2);ελ—发热体元件光谱辐射系数;T

4、—元件的表面温度(℃);λ1、λ2—辐射(或吸收)的光谱范围(μm);c1、c2—常数对远红外加热,发热元件的全辐射能为λ1=0,λ2=∞,上述公式可改写为斯蒂芬波尔茨曼热辐射定律:式中:σ—斯蒂芬波尔茨曼常数5.67×10-122·K对于厚度为10~100μm的漆膜而言,其吸收光谱为λ1=2.5μm,λ2=15μm,最佳匹配波段2.5~15μm,假如元件发射被工件100%吸收,工件吸收能流密度为:当元件的表面温度T=450℃(723K)时,工件对其吸收能量假定为100%,即元件辐射多少匹配波段的能量,

5、工件就吸收多少,此时Q=96%;当元件的表面温度T=1000℃(1273K)时,计算表明Q=69%。单从波长匹配而言,远红外加热可见光愈少,匹配吸收愈好。然而可见光愈少则元件表面温度必然要低一些。如果表面温度太低,虽然匹配,其加热效果往往不好。例如厚度不同的两块SiC(碳化硅)板远红外加热元件,辐射面积S1=S2,辐射系数εa1=εa2,输入电功率P1=P2,测试结果表明,厚度薄的加热元件T1大于厚的元件,则Q2>Q1,这一结果与匹配吸收理论相矛盾。后来人们发现所谓匹配吸收,不但要波长匹配,更重要的是能量匹配

6、。设发热元件的电能辐射能转换效率为,换言之,当被加热物质厚度在1~10μm时,应用匹配是正确的。然而实践中,大多数被加热物质的厚度均不在1~10μm之间,造成了人们对远红外加热“节电”与“不节电”的争论。随着物质厚度及外观特性的改变,其吸收光谱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PVC薄膜(聚氯乙烯)厚度δ=50μm,一为透明,另一为黑色,作为PVC,在2.5~15μm有匹配吸收峰,应用理论设计,加热效率是最高的,反之加热效率不高。此时用将钢板可以熔化穿孔的红宝石激光器来加热透明PVC薄膜,无济于事。而黑色PVC薄膜情况就不同

7、了,因为它既有红外吸收,又有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吸收,匹配在何波段,无所适从。另一个实践的例子是乘坐小汽车,窗玻璃将太阳光中的远红外(2.5~15μm)几乎全部吸收而透进来的辐射光均为可见和近红外,车内人均有灼热感,这与远红外的基本理论相矛盾。综上所述,由于被加热物的厚度和外观特性差异,匹配吸收理论有严重的偏差,这对于采用高能量短波红外辐射技术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研究空间。另外,从传热学分析更易了解高红外技术机理。自古以来,谁都知道,“大风”、“曝晒”条件下,物料中水分干得快。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设计的干燥炉

8、,加热炉,往往都是单打一,要么热风加热,要么远红外加热。至今尚未出现过同时采用两种方式——即“大风”+“暴晒”式的干燥炉。究其原因,工业流水线上的烘干炉,目的是为被加热工件提供一个温度均匀的环境。加热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孰能设计出温度均匀的炉,就优先选择该种方式。流水线采用传导传热方式—不可能。采用自然对流传热方式——温度难以均匀,采用辐射传热方式—实现温度均匀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