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27568
大小:6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7
《贵州低碳经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贵州低碳经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分析0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2003年,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我们的未来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低碳经济首次被官方提出,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促进能源结构清洁化,从而达到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2].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领域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多角度研究,主要包括: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可行性分析[3,4]、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方法[5,6]、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我国的启示[7,8]低碳经济和能源消费的关系[9]等。
2、作为实践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也成为研究热点。屈小娥等[2]从低碳产出、低碳排放、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人民生活几个方面比较评价了陕西省2008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朱守先等[10]建立了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和碳能源排放系数3个评价指标,分析2007年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冯碧梅[11]结合湖北省实际,从自然、产业、人文3个方面对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价。孙文生等[12]从经济发展、碳排放、环境能源、社会人文4个方面建立指标,评价了2005~2009年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集中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
3、现状评价,评价区域大多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态环境相对平稳地区,在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尚未达成共识。 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实现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因此,评价贵州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全面的把握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为减缓气候变化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1研究区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现状 近年来,贵州经济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总体呈现出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总体下降,第三产业逐渐升高的趋势。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了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2005年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促进了贵州能源产量的迅速提高,能源产量由2005年的7957.07万吨标
4、准煤增加到2012年的14932.17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达9.4%. 贵州能源结构单一,在现有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5%.受资源约束的影响,煤炭一直是贵州能源生产主体,占全省一次能源总量的80%以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势必会产生较高的碳排放强度。2012年,贵州省单位GDP能耗为1.44吨标准煤/万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9.32个百分点。 在产业能源消费方面,第二产业能源消耗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严重不均衡,尤其是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比重过大。2013年全省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为5030.9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8
5、7%.因此贵州节能降碳任务十分繁重。 2数据及研究方法 2.1数据 研究数据主要于2001~2013年《贵州省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2013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贵州省统计局《2009~2013年贵州省能源消费情况简析》等。 2.2碳排放量估算 目前,碳排放的计算方法运用较多的有IPCC计算指南法、卡亚公式法[13,14].在对已有估算方法进行对比的基础上选取聂锐等[15]基于IPAT模型建立的碳排放总量计算方法,IPAT模型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综合反映低碳经济目标下人口、经济、能源、与环境关系的模型[16],该方法用于碳
6、排放计算简洁明了,且能体现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环境负荷[17],公式如下: 式中:c表示碳排放强度;C为碳排放总量;G为GDP总量;Ej为j种能源消费量;E为能源消费总量;aj为j种能源结构份额;efj为j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D为能源强度;P为人口数;A为人均GDP.各能源排放采用系数如表1所示,其中,原煤碳排放系数选取部分研究的成果的平均值,其他能源的排放系数均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18,19].估算结果见表2. 2.3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3.1建立原则 根据科学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原则[20],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要能
7、够反映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体现低碳经济的内涵,综合考虑影响研究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因素。通过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体现出指标选取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有代表性的选取能够有力支撑上一层次的指标。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尽可能全面的评价研究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 2.3.2指标选取 从经济发展基础、碳排放水平、低碳消费、碳汇水平、低碳生活和低碳响应六个方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了贵州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运用层次分析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