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23997
大小:5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苏中经济发展情况及对策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苏中经济发展情况及对策分析摘要: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跨江濒海,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苏南的经济迅猛发展。到2007年江苏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74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第一产业增加值1816.24亿元,增长17.6%;第二产业增加值14306.40亿元,增长16.8%,其中工业增加值13016.84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9618.51亿元,增长2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928元,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增
2、加值比例为6.7∶55.9∶37.4。关键词:苏中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2007年苏南GDP为13485.61亿元、苏中3860.78亿元、苏北为4235.7亿元,而人均分别为苏南48559元、苏中23501元、苏北13699元,苏南大约是苏中的2倍,而苏中又大约是苏北的2倍,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苏中承担着承接苏南辐射和带动苏北发展的作用,为此,江苏省委省政府2003年提出了沿江开发战略,最近沿海开发战略又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加快沿江地区的发展是促进江苏全省实现小康和全面现代化的关键。 一、SS
3、M模型建立 1、理论依据 SSM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中,它将一定时期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标准区(即在比较过程中所选取的参照量)作比较,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区域内各部门或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标准区相关部门或产业相比竞争力的大小,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SSM将一定时期内所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总量分解为三部分: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即区域经济增长总量(G)=份额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竞争力偏离分量(D)。其中份额分量是在计划期间特定区域按标准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到计划期末应增加
4、的量。结构偏离分量是指计划期内区域各产业按标准区相应产业的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与按标准区整体经济的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之差。竞争力偏离分量是指计划期内区域各产业实际增长额与按标准区相应产业的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之差。 2、模型建立 假设Yij(t)表示t时期j地区i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Rij表示一定时期内j地区i产业的增长率,则Ri(=ΣjRij)为标准区域的i产业的增长率,R(=ΣiΣjRij)为标准区域整体经济的增长率,那么: ΔYij=Yij(t)-
5、Yij(t0) =Yij(t0)R+Yij(t0)(Ri-R)+Yij(t0)(Rij-Ri)(1) (1)式两端对i求和,则: G=ΔYj=ΣjYij(t0)R+ΣjYij(t0)(Ri-R)+ΣjYij(t0)(Rij-Ri)(2) (2)式即为偏离份额方程。其中ΣjYij(t0)R项为份额分量N,反应了研究区域按标准区域的增长率应该达到的水平;ΣjYij(t0)(Ri-R)项为产业结构分量P,反应了研究区域的产业结构合理程度
6、;ΣjYij(t0)(Rij-Ri)项为竞争力分量D,反应了研究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是相对于苏南以及上海等长三角发达地区而言的,放之全国,苏中的经济水平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所以本文选取江苏省作为标准区域,考察了苏中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数据来源于20012008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7年跨度为8年,本文以2003年为界,分别考察了20002003年和20042007年的情况。运用SSM和(2)式,得到结果如表1、表2所示。
7、 2003年之前苏中地区发展缓慢,多项指标落后于省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苏北。20002003年全省GDP增长45.18%,而苏中只有38.43%,GDP实际增长量与份额分量差额达108.96亿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其下降29.24亿元,竞争力劣势拖累了79.68亿元(见表1)。2003年以来,苏中经济明显好转,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增长显著,超过全省及苏南近20个百分点。在GDP实际增长量超过份额分量的部分当中,竞争力的加强贡献了4.94%,产业结构的优化虽然贡献了-0.78%,但比2003年之前提高了约1个
8、百分点,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均比2003年之前有所提升(见表2),整体经济增长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逐步增强。 苏中在2003年之后快速发展,渐呈崛起之势。本文认为,其原因之一是对于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目标以及中央对江苏提出的两个率先的要求,省委省政府认识到苏中的崛起是关键,为此省委省政府自2003年起先后提出了沿江、沿海开发战略,加大了对苏中地区的投资,相继建成通车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