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ID:10719934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7

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_第1页
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_第2页
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_第3页
资源描述:

《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摘要: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最为基础的形式和最为基本的内容,而语文课程则无疑又是语文教育最为基本的形式和最为基本的内容。因此,清晰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更加有效地建构和展开语文课程,显得极其重要和必要。所以,本文拟进一步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以期更加切实准确、明晰、掌握和运用语文课程的概念。中国1/vie  关键词:学校教育;自我教育;语文课程;人文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建立、健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包含着内容和形式两大因素群,其形式群以受教育主体为基准,可将其分为外部教育和内部教育两部分。外部教育又可分

2、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内部教育则被称为自我教育。其内容群,则可分为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等学科教育和职业技�g教育等。研究认为,教育形式最为重要和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内容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因素是语文教育。因此,语文教育自然就是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最为基础的形式和最为基本的内容,而语文课程无疑又是语文教育最为基本的形式和最为基本的内容。因此,可以认为,语文课程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探讨和认知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准确明晰掌握和运用语文课程的概念、有效建构和展开语文课程的前提。所以,

3、有必要深入探讨和认知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认知事物可以通过全面认知该事物的名、实、质、性等四要素即可通过观其名、探其实、寻其质、得其性而达成。其中,事物的“名”即事物的概念名称,概略表征着该事物的实、质、性等内涵;“实”即该事物的实体,由其分子或更小的元素构成,显示着该事物属类多少及其形体大小;“质”即该事物分子或更小的元素的质地,是其内部本原的质的规定性;“性”即该事物分子或更小的元素的本性(含动物所具有的性情)、性能作用也即其功能、功用或价值,是事物最具灵活性、力量性和具有再生再造性的要素。事物的一般价值作用反映该

4、事物的一般属性,其核心价值作用反映其本质属性。因此,凭借不同的名、实、质、性可以分辨确定各种事物的形质特色、种属及属性(包括其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也可以从其实、质、性等方面入手。  在纵观、探究我国语文课程探讨、研究和表述的发展历史过程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由于历史原因,此过程大多没有直接提到语文课程概念,但由于语文、语文教育、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课程等概念相互都具有相近、相通或包含关系,所以,可以将其看作是对语文课程的探究、认知和表述史;二是在此过程中,对语文课程的名、实、质、性等四要素尤其是对语文课程本质

5、属性的认知呈现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正确的发展态势。  语文课程的三个划时代意义  总括起来,此历史过程出现了三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间节点:其一,是新中国建国之初的1949年,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即规范和确定了语文课程的名、实、质、性等内涵,为语文课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语文课程之“名”,由此前“国语”“国文”统一改定为“语文”,且将其“实”和“质”定为“口头语和书面语”“统一”“听说读写并重”,将其“性”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提高劳动者的语文水平”等。此新名称,让语文课程的“实”和“质”得到了极大的变革和提升,为

6、语文课程形成国际视野进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或国际意识的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新中国语文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引领和推进作用。  其二,是1963年。当时给语文的定义是“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虽然也未提出语文课程的名称,同时也未明确认知和表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属性,但可喜的是此定义显示出对语文课程的功用有了更科学深入的认知、对语文课程的属性有了初步的感知。  其三,是自本世纪初起,中西思想文化倾力交融,我国课程(包括语文课程)意识急遽兴起和清晰,对其探究讨论收到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语文课程名称一出,便一扫其过去因“语文”有广义狭

7、义、隐性义显性义不同而出现的一名多物和因“语文”“语文教育”“语文学科”“语文课程”常常被含混使用而出现一物多名等迷蒙现象,使其获得清晰准确的专物专名,其“实”也因此得以清晰准确地划定,其“质”也因此得以纯化而清晰地确定,其“性”同样因此得到了清晰准确的界定。  纵观语文课程实、质、性研究  期间,对语文课程的实、质、性等研究认知较突出者有:唯“工具性”说;“工具性”兼具“思想性”或“人文性”说;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说;兼具“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说;“‘工具性’‘基础性’‘思想性’等基本性质”加“‘文学性’‘

8、知识性’‘社会性’等从属性质”说;有持“工具论”者,有持“人文论”者,有持“工具人文统一论”者,有持“言语论”者,有持“悬置论”者,还有持“消解论”(即虚无论或虚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