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论文

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论文

ID:10718107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论文_第1页
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论文_第2页
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论文_第3页
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论文_第4页
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青少年性别角色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综述论文【摘要】性别角色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在综合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性别角色的概念演变、测量工具的发展以及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对青少年性别角色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关键词】性别角色;测量工具;影响因素1性别角色的概念演变在有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性别一直是决定个人身份及其与他人交往关系的主要因素。角色一词英文中作“role”,原来是一个戏剧专门名词。20世纪30年代,西方社会学者开始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1]。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谱诺认为角色就是对群体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并明确指出一个人占有的

2、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2]。性别角色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对性别差异,尤其是近些年来对性角色(Sexrole)或者说性别角色(Genderrole)做了相当广泛的研究。但是.freelpson认为,性别角色是指一性别的个体参与的活动,包括人格特质和行为。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6]。如Lerner与Shea认为性别角色就是社会一群既定性别之人所界定的一套行为规范[7]。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8]。看起来,前后概念的差异,不仅是词汇选择的变化,其根本区别就在于

3、前者强调的是性别差异决定角色,而后者则强调文化和社会期望对角色的影响和塑造。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如2000年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中这样定义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9]。我国学者对性别角色一词的定义也像国外一样经历了两个阶段。刘达临认为所谓性别角色,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性别不同而造成的角色差异[10]。直至1995年第四届妇女大会后“Gender”一词传入我国,性别角色也被重新定义。著名学者张春兴认为“性别角色即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传

4、统中,众所公认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因此性别角色乃是经由行为组型来界定,而行为组型包括内在的态度、观念、以及外向的言行服装等”[11]。时蓉华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了男女两性所持有的不同态度、人格特质和社会行为模式[12]。罗慧兰认为性别角色是指社会所赋予某一性别的一套稳定的行为模式[13]。赵东玉认为性别角色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围绕着男女生理性别的差异,而逐步形成的一系列行为态度、动机、礼仪规范和行为举止以及社会的期待和愿望等两性之间的种种

5、差异和区别的模式[14]。2性别角色测量工具的研究现状自从1936年Terman与Miles发表了第一个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测验(masculinity-femininitytest,简称M-F测验)以来,在《心理学摘要》中,以关键词“性别角色”、“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和(自1981年以来)“双性气质”为题目的文献引用数目,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从1927-1960年的62次,1961-1971的215次,1972-1980的447次,直至1981-1986的760次[15],可见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性别角色的这一研究课题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种有关性别角色的测验就建立在一个假设基

6、础之上,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相对立的两极,这两种特征在个人身上有必然相反的关系。这种单一维度的测验设计,常被称为M-F量表,它仅将受测者评定为属于两极之一,即具有男性或女性气质,而分数在这两极之间者,被认为是具有一定程度的M和F的混合体。并在这一假设的成立的前提下,认为个体具有适当的性别特征,即性别典型化(sex-typed),有益于心理的健康与适应。所以有男性气质的男人和有女性气质的女人被认为在心理上优越于他们那些具有较少性别特征的同类[16]。在20世纪70年代,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引发了性别角色研究领域里的一场革命。首先是有的学者假设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相互独立的,认为已有的M-F测

7、验人为地把这两个概念置入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中,如Constantinople引用了大量有说服力的证据,说明M-F量表人为地约束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之间的关系[17]。其次,各种文献中的实证数据已构成对性别典型化有利于心理健康这一观点的挑战[18],Bem随后提出了男女双性化理论。在这理论中,Bem首先反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同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极,认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相对独立的特质,个体的心理行为特征可以是双性化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