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论文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论文

ID:10705382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论文_第1页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论文_第2页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论文_第3页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宋远斌,曾统军,张贵锋,李赣龙,邹燕齐,黄泳【摘要】回顾了运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技术开展穴位特异性、穴位配伍效应、得气实质、不同针法的比较研究等各方面的研究报道。近期研究表明,fMRI技术已成功地运用于针刺的相关研究之中,对针灸学基本概念的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关键词】功能性磁共振;针刺;穴位特异性;穴位配伍效应;得气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freel处则无此激活作用;KongJ[30]等对比了电针刺激光明、昆仑和非穴位fMRI扫描结果,发现在光明、昆仑用电针刺激时核磁信号有明显的变化,而在非穴位区电针刺激时核磁信号

2、不明显;T等[4]发现,电针左阳陵泉与其旁开4~5cm处对脑功能影响不同,电针阳陵泉能激活下丘脑、初级躯体感觉-运动区,抑制前扣带回的喙端,而非穴的效应不显著;方继良等[10]也运用fMRI技术观察了针刺10例正常人左侧太冲、行间、内庭及邻近非经络假穴点对不同脑区的激活作用,结果表明针刺非经络假穴偶见激活灶、并见双侧中央前回等皮层的抑制;张俊海等[31]进行了针刺阳陵泉和悬钟穴,和针刺非穴位的对比,发现穴位针刺与非穴位针刺刺引起的脑功能区的变化有显著差别,真穴针刺表现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双侧豆状核区等信号升高、双侧扣带前回(BA24、32区)、左侧杏仁体(NA)、双侧海马结

3、构等信号降低,非穴位组双侧扣带前回(BA24、32区)等信号升高,双侧豆状核等信号降低;艾林等[32]针刺17例健康志愿者的太冲穴和非穴位,发现都能引起双侧前扣带回和丘脑的疼痛任务激活体积下降,但真穴的下降幅度大于非穴;HUKa-ming等[33,34]对比了针刺双侧光明穴和太冲穴,双侧丰隆穴和陷谷穴,以及这些穴位旁开的假穴,发现针刺假穴仅偶有丘脑的激活,而针刺真穴,则出现了丘脑、红核、大脑外侧沟、外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顶颞皮质的激活。同一穴位采用真、假刺激的方法进行刺激,其fMRI脑功能成像结果也不尽相同。如Siedentopf等[35]在左至阴穴进行真、假激光针刺的比较

4、,发现运用真针刺(激光针刺)时对应于同侧皮质BA18和中间枕回(BA19)的楔叶出现激活作用,而假针刺刺激未见任何激活;Yan等[36]用fMRI研究了37例健康自愿者,假针刺时脑区未见明显激活,但真针刺合谷、太冲时,则引起中颞回、小脑区域的激活,中额回、下顶叶区域的信号减弱。2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开展穴位配伍效应的研究穴位配伍是指根据一定方案来选取穴位,把不同穴位配合在一起,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临床上,用独穴完成治疗者少,多穴组合更为常见。多个穴位配伍,多种刺激同时作用于机体,产生了综合效应。近年来,运用了fMRI技术开展了对穴位配伍效应的研究,对穴位配伍的初步规律有一定的

5、揭示。四关穴,双侧合谷配合双侧太冲,是常用的穴位组合之一。王葳等[37]针刺13例正常老年人四关穴,全脑fMRI扫描表明,双侧小脑半球、小脑蚓部、左侧额中回、双侧额下回、双侧中央旁小叶、双侧丘脑、后扣带回和前扣带回有不同程度的激活;许建阳等[38]也报道,针刺合谷配太冲穴诱导额叶和颞叶脑组织血流量和血流容积的增加。也有专门观察某个治疗针对性相对集中的穴组的fMRI脑功能成像特征。如与视力治疗有关的穴组的针刺脑功能成像研究方面就有邱明国、胡卡明、周诚、邓振生等的报道。邱明国等[39]观察了电针刺激光明、外关组穴的fMRI全脑扫描,结果表明电针刺激右侧光明及外关穴可使受试者双侧大

6、脑枕叶距状沟附近的视觉皮质及顶下小叶皮层区的fMRI信号显著增加;胡卡明等[40]研究了19例正常人针刺光明穴和太冲穴时,人脑视觉皮层区域的反应,发现岛叶、颞叶、顶下小叶、上丘、楔叶、枕中回等出现象数聚集;周诚等[41]、田丽芳[42]等也分别报道了针刺光明穴、阳陵泉穴,能引起双侧枕叶视皮层的明显兴奋,额叶、颞叶、基底节和桥脑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激活;邓振生等[43]观察针刺京骨、足通谷、至阴、光明,能引起大脑枕区的激活与去活化,而且也引起额叶、顶叶、颞叶、扣带回和小脑的兴奋。常时新等[44,45]观察电刺激治疗偏瘫患者常用的一组穴位(肩髃、手三里、曲池、合谷)的fMRI扫描结果

7、,发现受试者的对侧初级躯体感觉区(SM1)、辅助运动区(SMA)、运动前区(PMA)被激活;何扬子等[46]则观察了运用阳经穴位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时,对中风患者食指运动激活脑功能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状态下食指运动,可见对侧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以及第一感觉区的激活,针刺状态下食指运动除见上述区域激活外,还可见同侧初级运动区,病灶部位及对侧顶上小叶、颞上回、岛叶等部位的激活。与语言功能恢复高度相关的穴位也有关注。常静玲等[47]观察了电针皮质下失语症患者左侧通里、悬钟后,出现右侧颞上回、颞横回、额下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