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88996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黄山风景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黄山风景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论文.freelm,多年平均径流深1384m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1×108m3(丰水年高达4.8×108m3,枯水年也有11×108m3),地表水资源非常丰富。然而黄山因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海拔高程在500~1870m之间变化,河床比降大,第四纪沉积物少,蓄水条件差;地质构造主体由燕山旋回第二期花岗岩组成,并以断裂为主,故地下水比较贫乏;再加上降雨在年际、年内间变化很大,分配极不均匀,从而加剧了溪涧水量丰枯的悬殊差异。黄山每年4—7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尤其是6—7月间的梅雨季节雨量集中、降雨强度大,引起山洪
2、暴发;而秋冬季则时常百日无雨,此时又是旅游旺季,使旅游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维护特别是森林消防用水严重匮缺。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在黄山风景区相继建成一些蓄供水设施。其中蓄水设施分为两类,一类是塘库,已建成9座,蓄水量达20.85×104m3,规模较大的有五里桥一至三库、西海水库、天海水库和云谷寺水库;另一类是蓄水池,已建成20个,蓄水量为0.59×104m3,分布在温泉、北海、玉屏楼和云谷寺等几大游览区。依照目前黄山供水的运行状况,塘库每年可复蓄5次,年可供水量约107×104m3峰峦顶部,来水面积小,蓄水量仅为6×104m3,年可供水量30×104m3,而
3、这些景区乃黄山精华所在,是游客必经之地,因此用水紧张状况更加突出。根据近年来对游客、接待设施及生活供水的统计分析作出的景区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测表明:到2010年,黄山风景区年需水量将达250×104m3,供需矛盾愈发加剧。随着黄山旅游经济的发展,景区的环境压力与日俱增,水体、大气、植被、土壤皆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特别是水体污染最为明显、最为直接,加剧了水资源利用的压力。宾馆饭店、公厕及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已达110×104m3/a左右。一些游客比较集中地段附近的水体水质已达不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目前已进行常规的污水处理。2景区水资源保护、利
4、用和开发的原则充沛的水资源不仅是构成黄山特有的自然资源、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涵养自然资源生息、维系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因子。因此,简单地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在风景密集的高山景区筑坝蓄水和建污水处理厂,固然可以满足旅游用水的需求和减轻污染,但由此而兴建的大量人工建(构)筑物,不仅与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难以和谐;而且还会因水系截流造成溪涧断流和建筑区域地形、地貌及地质的破坏,引起区域生态环境失衡,甚至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这样的开发方式违反了自然规律,已经给世人留下诸多深刻的教训和警示。必须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来指导黄山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在保持生态平
5、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对景观环境的影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包括原水的利用、污水的治理和水的循环利用,促进风景名胜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对黄山风景区自然地理环境、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解决黄山风景区供水和污水治理问题的基本思路是:①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和政策性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分步实施,力求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②节流与开源并举,解决供水。尽量利用景区外水源,景区内充分利用现有蓄水设施,引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用水的科技含量和利用率,减缓供求矛
6、盾。同时,尽量减少在精华景区建坝蓄水,而在景区边缘或更大范围新辟经济可行的水源点,引水上山,解决供水问题。③污水处理原则上就近进行,点片结合、相对集中。根据污染源的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治污设施,且以小型化、小水量为主。在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且污水源相对集中的地区,才采用集中方式。为不影响景观,处理设备尽可能采用地埋式,且与宾馆和景点保持足够的距离,减少气味干扰。治理后,达标的废水仍排放到自然水体中,以保持区域水系的稳定。④水资源管理应结合水源形成供水网络,使景区间用水实现互补。从保护水质、降低成本出发,就近先利用原水、库水,并尽量回收使用,再考虑抽水,
7、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合理性。在水资源建设中,水资源与环境管理系统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供水形成网络、污水得到治理的同时,还应考虑建立水资源与环境管理系统,用于水资源、水需求和环境保护系统的管理和监控以及消防、事故、旱情等紧急情况的对策,做到统一调度,合理控制利用水资源。3初步实践90年代开始,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即着手解决黄山供水和污水处理问题,近两年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更是加快了建设步伐。除了与省、市有关技术部门共同进行水资源普查、研究及规划工作外,还编制了《黄山风景区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开展中国—芬兰《黄山水资源和环保科技项目》合作,其中部
8、分工程建设项目已相继实施。在规划和实践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黄山自然条件和特殊性以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