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80251
大小:6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当前道德失范的特征、成因及有效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前道德失范的特征、成因及有效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探讨对新形势下加强道德建设、开展价值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研究源于对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道德滑坡、价值迷失现象的警醒和反思。由于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各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对个人、社会、国家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伤害。推进对道德失范现象的分析和思考,追问此类行为产生的原因刻不容缓,并有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寻求必要的有效应对。 一、当前道德失范的特征和表现 道德失范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特征,并且出现的频度也与社会秩序的稳定程度直接相关
2、。在一个经历着秩序重组的转型社会中,道德失范的发生往往较为频繁和严重,而在当前我国社会就带有这种特殊阶段的烙印。 (一)多元人对道德人的游离 道德作为调整人、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受到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之而变化。改革开放之前,受计划经济模式的主导,思想文化上建构的是一元化的意识形态,传统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系统作为主流观念被普遍接受。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具有极强的凝聚动员力,保障着他们思想和行为的统一,同时国家与社会的利益成为思想和行动的首要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市场主体呈多元化发展,引发了一元价值观
3、念的淡化断裂和多元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生成,导致了道德观念的重大变化,一些传统道德观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西方道德观念蜂拥而至,出现了多种道德观相互交错的局面,也强烈冲击着传统一元体系。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相对改革开放之前而言开始萌生诸多离心因素,进一步弱化了作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两种力量综合的一元化道德的社会感召力。多元取向的道德观都可以在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找到踪迹,它所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个人主体性从尘封的牢笼中挣脱出来,个性与社会性之间形成了新的张力,反映在道德领域就是道德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二)陌生人对道德人的疏远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
4、》中指出:从社会结构看,中国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它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1]27,称之为差序格局.这种描述形象地表现了长期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依照人情关系的远近来确定伦理规则和道德秩序的方法。熟人社会有特定范围的亲密圈,有效的特殊信任与所需承担的特殊义务相关,且这种信任是无法推广到陌生人身上的。由此滋生出来的排外情绪也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伦理内容之一。 然而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市场经济
5、和改革开放所造就的现代性社会是一个陌生人不断介入、流动性日趋加剧的世界。陌生人构成了现实的生活环境,而如果在心理和行为上防范排斥陌生人,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的发展设置障碍,不仅导致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目标无法实现,而且也将影响中国社会及其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可能性[2]. 既然每个人都不能完全从陌生人社会中抽离出来,重建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就亟待推进。 但现阶段建构陌生人伦理存在许多现实障碍。从心理层面看,人们对陌生人的怀疑和抵触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这首先是传统教育长期积淀的结果。 英国社会学家鲍曼也认为,从心理上看,人们对陌生人存有天然敌意。对于
6、目的各异的陌生人的涌入,人们很难凭以往的经验辨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积极的互助必然转化为消极的防范,出于自我保护本能而采取的抵触、抗拒行为制约着建构起新道德规范和道德秩序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三)利益人对道德人的侵蚀 利益和道德是否可以兼得,或者在何种情境下可以共存?借由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进行简单的分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也即每个人获得自身利益、自由发展是与他人和全体人得利、发展不相矛盾的,但不矛盾的前提有两个:一是社会物资财富的极大丰富;二是每个人理性的充分发展。这两个条件在当前社会尚未出现,因此利益和道
7、德之间仍存在着矛盾。反观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二律背反也是普遍存在的。要经济还是要道德?李嘉图倾向于前者,为生产而生产,西斯蒙第倾向于后者,认为损害多数人的利益是不合理的、不道德的。 我国社会实际上正经历着资本主义发展的相似阶段,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及对物质财富的重视引发了道德领域的危机。首先,以个人对自我利益的关心为驱动力来激励个人的积极活动,市场诱使部分人为攫取当下的暴利而采取反伦理、反社会的活动。其次,市场经济使人依赖于无人格的市场和市场价值,很容易使一些人将市场价值视为唯一真实的价值。但市场价值用更形象的语言来表述,其本质上就
8、是经济利益[4],一旦它成为个人行动的主要参考标准,就排挤了人的真实价值以及其他重要道德价值,促使人们倾向和习惯于从自身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