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69474
大小:6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07
《美学论文:浅析《周易》对中国传统美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美学论文:浅析《周易》对中国传统美学【摘要】精品教育网为您编辑了美学论文:浅析《周易》对中国传统美学,希望帮助您提供更多想法论文摘要:中国美学讲究深刺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内心情意,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中国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本文从历时的角度,于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言之美三方面论述了这一美学观念的产生厦发展演变,探讨了其基本内涵厦对后世艺术作品审美追求的影响。与西方上古时期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史学、科学、文学、美学等就已界限分明不同,我国上古时期由于民族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不
2、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却往往混杂交织在一起,很难径渭分明,《周易》可谓一个典型。《周易》初系卜盆之书,但后人多取其义不取其占,把它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而《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系辞》),同时又包含了其他诸多学科的内容。朱熹曾非常感叹地说:至哉,易乎!其道之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周易本义序》)《易》无所不包,当然也包含着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活动。鲁迅先生就曾指出倘要弄中国上古文学史,还得看《易经》。郭沫若也提倡从《易经》中寻出当时的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由此看来,《周易》包含着丰富的
3、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不少审美规律。因限于篇幅,我们只能弱水三千,取一飘饮而已。一、官不尽意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内心的情感,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周易系辞》说:书不言尽,言不尽意。这一命题的提出,说明我们的先人已经开始正视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态势的矛盾。《论语》中孔子几次提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其言也切。这一方面的确说明言意矛盾的事实,承认有些内心体验、奥妙的感悟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另一方面也是孔子为避免馗尬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技巧。在先秦诸子中
4、,真正提出言意问题,并对意与言的内涵与作用深人阐释的是庄子。《庄子秋水》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似乎道中了言不尽意的实质,但郭象注日:唯无而已,何精粗之有哉。由此观之,庄子辨言、意,最后归结为虚无。《周易》则持两可之说,《周易系辞》说: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孔颖达《正义》云:虽书不尽言,系辞可以尽其言也。照孔颖达的解释,首先承认言不尽意,但认为卦、艾辞例外,可以立象以尽意。
5、同样,作为哲学家与美学家的庄子对于言不尽意还有更精辟的论述,在《外物》篇结尾写道: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继承庄子这种观点并加以发挥的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哲学家王弼,他竭力论证言不尽意而象能尽意,提出了著名的得意忘象说。他在《周易略例明象》章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已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并没有从象可言意本身出发来证明象能举理之微
6、,而是另辟蹊径,调换一个方位(这也是《周易》变通精神的体现),从接收的方向,强调接收者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接收者善于寻言而后忘言(不受语言所限),寻象而后忘象(不受具象或意象所限),象外之意就不会蕴而不出,就可以心领神会。为什么要强调两个忘呢?原来是立象立言者只是将象与言当作两个载体,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同上书)也就是说圣人的本意就在言外、象外,象只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言只是构建象的部件。因此,当你要得象而悟得形象意象之妙时,不能将注意力留连于言辞之文采及字面意义,不然就可
7、能忽视象的代指或象征意义的完整性,只有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忘记了言的存在(是一种无意识的否定),才得以感受到象的完整组合和映现。进而要得意而悟得象外之意时,注意力必须又一次转移,不因象的外观之状而忘却了探获、了悟象内、象外所蕴含的精旨妙义,忽略了象所举的理之微,只有再一次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忘记了一象的存在(又是无意识的否定),才能获得整体的意蕴。这样,就以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而正确理解和把握了圣人立象以尽意。如果从哲学立场来看,王弼的两忘说只能使哲理的表述更为含糊乃至多义化。但是,我们如果调换一下方向,从哲学转向文学、美学,就会惊
8、奇地发现其特有的价值。言、象、意,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三者不可缺一。就内容与形式分,言是象存在的形式,象既作为言的内容,又作为文学家用以传导意的更为直接地进行审美把握的形式。就文学创作的程序而言,意在笔先,意是作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之后产生的思想感情,于是就有象生于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