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孟子和杨朱的分歧

简述孟子和杨朱的分歧

ID:10666062

大小:6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简述孟子和杨朱的分歧_第1页
简述孟子和杨朱的分歧_第2页
简述孟子和杨朱的分歧_第3页
简述孟子和杨朱的分歧_第4页
简述孟子和杨朱的分歧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述孟子和杨朱的分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述孟子和杨朱的分歧以下为为您编辑的简述孟子和杨朱的分歧,敬请关注!!摘 要:就目前的资料而言,关于杨朱的思想,学术界已经阐发得几近完备了。大抵而言,杨朱以为我为根本观念,与儒墨法三家分别构成两个极端。就儒家和杨朱的关系论,有着忠君无君的区别。孟子隶属儒家一脉,儒家一派人物中,孟子抨击杨朱方面也最为激烈。然而孟子与杨朱的抵触是否直接代表着儒家与杨朱的关系呢?其实不然。孟子对杨朱的评判毕竟是一面之词,其观点不免存在偏颇,实质上杨朱思想亦有众多可贵成分。鉴于很少有人详细论述过孟子和杨朱之间的分歧。本文意欲就这一问题作一点补充并提出自己的些许见解。论文关键词:孟子;杨朱;分歧一、孟

2、杨二人及其时代背景孟杨二人皆处于战国中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强大而周室衰微,诸侯争霸而社会混乱。原先周王朝的封建体制分崩离析,天下谋求新的一统。国君们亦渐次开明,之于各种救时济世学说表现宽容。士一阶层遂得以怀抱利器,奔走游说,或为功名或为利禄,或针砭时弊或治国平天下。既流派纷呈,便不免摩擦冲突。孟杨二人即为鲜明佐证。  简述孟子和杨朱的分歧以下为为您编辑的简述孟子和杨朱的分歧,敬请关注!!摘 要:就目前的资料而言,关于杨朱的思想,学术界已经阐发得几近完备了。大抵而言,杨朱以为我为根本观念,与儒墨法三家分别构成两个极端。就儒家和杨朱的关系论,有着忠君无君的区别。孟子隶属儒

3、家一脉,儒家一派人物中,孟子抨击杨朱方面也最为激烈。然而孟子与杨朱的抵触是否直接代表着儒家与杨朱的关系呢?其实不然。孟子对杨朱的评判毕竟是一面之词,其观点不免存在偏颇,实质上杨朱思想亦有众多可贵成分。鉴于很少有人详细论述过孟子和杨朱之间的分歧。本文意欲就这一问题作一点补充并提出自己的些许见解。论文关键词:孟子;杨朱;分歧一、孟杨二人及其时代背景孟杨二人皆处于战国中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强大而周室衰微,诸侯争霸而社会混乱。原先周王朝的封建体制分崩离析,天下谋求新的一统。国君们亦渐次开明,之于各种救时济世学说表现宽容。士一阶层遂得以怀抱利器,奔走游说,或为功名或为利禄,或针

4、砭时弊或治国平天下。既流派纷呈,便不免摩擦冲突。孟杨二人即为鲜明佐证。说到孟子和杨朱两个人,孟子我们了解得比较周详,在此不赘。至于杨朱,有必要做一个补充,因为杨朱在先秦典籍中称谓甚多,这些称谓是否就是杨朱异常重要;再有杨朱的生卒年问题,是判断秦汉典籍中关于杨朱记述真假与否的重要因素。先秦典籍中,庄子、孟子、韩非子、荀子等思想家都明确提到过杨朱,故杨朱这个人的曾经存在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杨子、杨氏、阳子、阳子居、阳生这些称谓是否即指杨朱本人呢?有人认为不完全是,有人认为都是,笔者偏向于后一种说法(至于原因,前人已经作过详尽探讨,可参看陈此生的专着《杨朱》以及葛然的《杨朱及其思想

5、学派研究》)。也就是说阳子居就是杨朱,阳生也是杨朱,杨子、杨氏、阳子亦然,这也构成了先秦旧籍中关于杨朱思想记载的可信性,而本文展开讨论正是以周秦旧籍为宗的。但杨朱的生卒年近乎扑朔迷离,因为我们知道,甚至连孟子的确凿生卒年也无定论。关于杨朱的年代,比较可信的是门启明关于最早必在墨子后,而最晚必居孟子前;大概他生卒年代上的约数,当是在西纪元前450至370年之间一说。葛然也认为杨朱当在孟子之前,墨子之后,但同时提出杨朱之生卒年约在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00年。尽管两种观点的具体时间有别,但杨朱处于墨子孟子之间这个史实是为不假。以上是关于杨朱的一些生平资料概要。最后,稍微提一下本文

6、对于文献的引用问题。事实上,记载杨朱的书籍甚少,迄今为止,只有民国时期的两本着作是专门讨论杨朱的,一是陈此生的《杨朱》,一是顾实的《杨朱哲学》。另外,杨朱的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着作,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而记载杨朱言行最为详尽的《列子》一书中有《杨朱》一独立篇,遗憾的是,今传《列子》被证明是伪撰。但是,陈此生认为《杨朱篇》是真的,理由之一是《列子》书里各篇,差不多有十分之八是东抄西袭的,若细细将它分解,大概有十分之六见于《庄子》,十分之二见于《吕氏春秋》、《韩非子》等书;其中尤以《皇帝篇》抄袭的厉害,最少有十分之九是由各书聚拢而成。但只有《

7、杨朱篇》却不如此,这篇里头的话很少发见在古代书籍和列子原来无涉。陈此生的话实际上是不可靠的,既然我们掌握的杨朱史料本来就少,那么又何以证明《杨朱篇》就不是伪撰呢?难道仅仅因为《杨朱篇》很少或者基本没有抄袭古籍内容?如果仅因为这样而断定《杨朱篇》本来就是独立的,逻辑上是不通的。为什么不可以理解成抄袭不成,索性杜撰呢?故愚意以为,杨朱大抵不是着作等身之人,否则,他的学说绝不会如此迅速就湮没无闻。因为,自汉以降,关于杨朱的事迹便资料残缺,难以考证;再者,着名的焚书坑儒事件也未曾提及杨朱。而和杨学同样遭到摒弃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