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身份犯的刑法评价思考

对身份犯的刑法评价思考

ID:10658194

大小:6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对身份犯的刑法评价思考_第1页
对身份犯的刑法评价思考_第2页
对身份犯的刑法评价思考_第3页
对身份犯的刑法评价思考_第4页
对身份犯的刑法评价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身份犯的刑法评价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身份犯的刑法评价思考身份,严格地讲是一个民法术语,可惜我国的民法学对身份鲜有;即使涉及时也是在身份权寥寥数语的论述中轻描淡写一下而已。而身份被纳进刑法研究的视野,也是稍近之事。因此,对于身份的刑法评价有必要进行反思式的探讨,以求其在刑法理论的中踏实而进。  一、刑法中身份的含义  关于“身份”一词的本义,《辞海》解释为“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汉语词典》解释为“人在上或上的地位”。尽管表述略有不同,但“出身”所反映的是一个人过往由于早期经历或家庭背景而得到的社会地位,是本人或家庭以往的经历或状况为基础而形成的

2、社会等级:“资格”所反映的是一个人现有的社会地位,是以本人现有的能力或获取的成就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被法律确认时,即形成个人的法律地位。  从法律意义上讲“身份”的实质在于法律对一个人的法律地位做出了标签性判定,其包括一个人在法律上具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如何,即一个人享有或不享有某种权利,负有或不负有某种义务。而一个人的“身份”却又是主要由在法律上有意义的人身特征决定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的特征,即由于年龄、性别、生理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特征,如未成年人、男人、又聋又哑的人等;另一部分是人的社

3、会特征,即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由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做出的行为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区别的特征,如司法工作职员、负有抚养义务的人、惯犯等等。  在刑法中,身份的意义在于其对罪、责、刑都会产生一定的。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作为犯罪的特殊主体的身份,则指影响定罪或量刑的行为人人身所具有的特定资格或情况。”1“刑法上所要研究的是行为人的特定身份,即对决定刑事责任存在与否或影响刑事责任程度有意义的身份。”2但是缘于身份犯这一概念的影响,似乎刑法中的身份便等同于犯罪主体的身份,而犯罪主体的身份就是刑法中的身份之全部。几乎所

4、有的国内刑法学著作涉及“身份”,便自觉地、想当然地臆断出这样一个探讨有关身份方面理论的条件。这一条件究竟正确与否?我们可以回顾一下,79年刑法典和97年刑法典都对******幼女罪的犯罪对象做了明确限定:只能是未满14周岁的幼女,并且应当以强***罪从重论处;更为直截了当地表现是1998年3月17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法律若干题目的解释》第1条明确规定: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近支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罚;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显然,依上述法律、司法解释的

5、规定作为行为对象的人的身份即被害人的身份,同样也会影响到罪、责、刑。因此,我国原有的刑法理念——  对身份犯的刑法评价思考身份,严格地讲是一个民法术语,可惜我国的民法学对身份鲜有;即使涉及时也是在身份权寥寥数语的论述中轻描淡写一下而已。而身份被纳进刑法研究的视野,也是稍近之事。因此,对于身份的刑法评价有必要进行反思式的探讨,以求其在刑法理论的中踏实而进。  一、刑法中身份的含义  关于“身份”一词的本义,《辞海》解释为“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汉语词典》解释为“人在上或上的地位”。尽管表述略有不同,但“出身”所

6、反映的是一个人过往由于早期经历或家庭背景而得到的社会地位,是本人或家庭以往的经历或状况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等级:“资格”所反映的是一个人现有的社会地位,是以本人现有的能力或获取的成就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地位被法律确认时,即形成个人的法律地位。  从法律意义上讲“身份”的实质在于法律对一个人的法律地位做出了标签性判定,其包括一个人在法律上具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如何,即一个人享有或不享有某种权利,负有或不负有某种义务。而一个人的“身份”却又是主要由在法律上有意义的人身特征决定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的特

7、征,即由于年龄、性别、生理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特征,如未成年人、男人、又聋又哑的人等;另一部分是人的社会特征,即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由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做出的行为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区别的特征,如司法工作职员、负有抚养义务的人、惯犯等等。  在刑法中,身份的意义在于其对罪、责、刑都会产生一定的。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作为犯罪的特殊主体的身份,则指影响定罪或量刑的行为人人身所具有的特定资格或情况。”1“刑法上所要研究的是行为人的特定身份,即对决定刑事责任存在与否或影响刑事责任程度有意义的身份。”2但是缘于身份犯这

8、一概念的影响,似乎刑法中的身份便等同于犯罪主体的身份,而犯罪主体的身份就是刑法中的身份之全部。几乎所有的国内刑法学著作涉及“身份”,便自觉地、想当然地臆断出这样一个探讨有关身份方面理论的条件。这一条件究竟正确与否?我们可以回顾一下,79年刑法典和97年刑法典都对******幼女罪的犯罪对象做了明确限定:只能是未满14周岁的幼女,并且应当以强***罪从重论处;更为直截了当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