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小学生启蒙教育中国学经典读物

如何对待小学生启蒙教育中国学经典读物

ID:10657179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如何对待小学生启蒙教育中国学经典读物_第1页
如何对待小学生启蒙教育中国学经典读物_第2页
如何对待小学生启蒙教育中国学经典读物_第3页
如何对待小学生启蒙教育中国学经典读物_第4页
如何对待小学生启蒙教育中国学经典读物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对待小学生启蒙教育中国学经典读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对待小学生启蒙教育中国学经典读物近年来,《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传统童蒙经典读物遭遇“被删减”的情形渐成趋势。为此,网络坊间热议不断。这类不断引起媒体广泛宣传和社会强烈关注的公共事件,明显具有两重指向:其一,事件本身反映出这是一种“教育现象”。教育管理者面对受教育者,“果断”地行使权力,强制性改变经典国学读物,出于“保护”心愿给予学生“洁本”读物,结果是直接清除了学生认知“糟粕”的权利,连带取消了与“精华”相辨别的可能性。从接受学习的完整性角度分析,这种“断章取义”式的学习方式显然不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

2、其二,从更广泛的文化视野来判断,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学术圈内兴起的“传统文化热”、“国学热”呈现燎原之势,发展至今,全社会已形成比较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传统启蒙经典读物也已重回大众阅读视野当中。如今,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删减”国学经典读物等,真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从实质来看,这是“国学热”推动下的一次媒体聚焦和民众热切审视,说明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中国小学生启蒙教育乃至国民文化建设视野中的自然登场和价值重估。5《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启蒙读

3、物和《论语》等国学经典,作为文化符号和传统文化价值系统,在当今时代的认识和取舍,笔者认为至少应该从几方面加以思考。一、对于经典文本的阅读和诠释是否需要完整性5《道德经·二章》有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1]这说明“美”和“善”是一种规定,按照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恶”和“不善”是反规定的,因此它作为“美”和“善”的对立面而向其普遍规定性发出挑战。人们知道“美”、“善”与“恶”、“不善”都不具备完整性,都处于相对之中。这样的省思会告诉我们:只知道“美”与“善”的人性其实并没了解到真正完整的

4、人性。“恶”和“不善”站在另一面,令人时时感到是生命“美”和“善”真正的镜鉴。这至少有两方面蕴涵:一则“美”、“善”与“恶”、“不善”皆因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所谓相辅相成;二则通过对“恶”、“不善”的探询和致思,考察“美”、“善”的习惯性审美判断的落空,进而开拓人们更加广泛的认知空间和审美视野。回到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世界,“精华”和“糟粕”对应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文本中的“美”、“善”和“恶”、“不善”,我们应该给出的方法是:为学生提供有美丑和善恶的完整世界,并且通过教师的批评性阐释引导学生理解,最终经由

5、学生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解读和给出评断,而且这才是学生真正的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理解。因为,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理解均须经理性的探寻而得到,而不是人云亦云,毫无己见。从这一角度看,删节经典文本的做法确实不妥,不仅是对历史和传统经典文本的不尊重,更是忽略了教师对学生辨识能力的充分训练。二、传统经典文本在当下语境如何实现“现代转换”传统经典文本是历史产物,已经先于我们的时代而存在,我们只有继承权而无变更权。如台湾著名文化学者李亦园先生所言:“传统文化系统的精致美妙,并不能说是完美无缺的,何况环境的变迁、不同文化价值的互相冲击,固

6、有文化的缺点终于是要暴露出来的。”[2]有学者担心,目前风行的《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等等童蒙读物深含着儒家思想观念,长期念诵浸润其中,必受其害。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来合理继承这些“历史产物”?无疑,时代脚步始终前行,谈对历史的继承,首先要深刻理解,再则结合时代发展,作出符合当代价值的“转换”,这既是选择,更是一种优化组合。例如,过去人们谈到儒家思想中的“孝”,由于历史的原因,对其真正的意涵缺乏积极认识,对孝之“道”和孝之“行”常常混为一谈,更有与“忠”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长期以来不能正确深入地了解“孝

7、”之精义。何为“孝”?清人李毓秀在《弟子规》中以《论语·学而》的“弟子入则孝”为核心具体讲述在家应该恪守的规范行为。确切地讲这是孝行而非孝道之论。《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5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5”[3]孔子将真正的孝道归结为“无违”。“无违”非无违于父母,而是无违于“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又孔子回答孟武伯问孝言“父母唯其无忧”,说孝是使父母无忧;回答子由问孝时说不仅“能养”还加之

8、以“敬”。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事父母,几谏。”[3]意即可以用委婉的方式对父母提出自己的意见,这个意思在《弟子规》中也进行了描述和阐发。因此,我们可以推知,孔子认为的孝道是事父母以礼,使他们无忧虑,并且奉养尊敬他们。至于后来衍生出的诸如“父母之命”的理解、屈从父母的行为,其实也并非原义。孔子所言的孝道不仅不是单向的顺从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