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52965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消费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的比重日趋提高。目前,研究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现状,探讨居民体育消费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寻求促进居民体育消费合理发展的策略,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关键词体育消费体育产业体育经济居民的体育消费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体育消费。狭义的体育消费是指那些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而广义的体育消费则包括一切和参与体育活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行为。居民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居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所引发的适应更高层次需要的生活方式。在
2、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体育消费在居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日趋提高。目前,分析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特点,研究体育消费合理发展方向,不仅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一、居民体育消费的特点1.消费需求的多样性。由于体育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个体的差异,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体育消费,使体育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性。这种需求上的多样性也反映在消费主体的消费时间和消费量上,以健身体育为例就有三种消费形态:一是持续型,它表现为消费者规律性和习惯性消费,消费场所多为消费者单位、居所附近的马路、公园、公共空地等。二是经常型,它表现为消
3、费者比较固定的一周一次或两三次的体育消费,消费场所以体育场馆为主。三是偶或型,消费时间、场所不固定。2.消费水平的层次性。由于消费者的多样化,其消费水平也有层次上的差异。一是实用型。这类消费的直接目的更多的是指向强身健体,如果加上收入水平的限制,其消费者会选择比较经济的消费场所和快捷的消费内容。二是品牌型。这类消费以贵重品牌为标准,意在商品的含金量,以证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享受档次。三是风格型。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发展,许多消费者根据自己的个性以及对自身形象的预期选择商品和服务,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品位。3.消费支出的多重性。随着体育市场的完善,可供人们选择的消费方式也越来越多。一是自由型
4、。很多长期体育锻炼的人一般选择简便易学、局限性小的运动内容,如跑步、跳舞等。在这方面他们不愿花费太多的钱,主张自给自足、自我服务。二是租用型。对于某些不单追求简单的健身,而又没有合适场地进行自己喜欢的运动的人来说,花钱租场地就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了。三是学习型。怀着不同的目的和追求,想学会某种体育运动技术的人,就只好花一定时间和一定费用,走进各种学习培训班,如跆拳道、武术、游泳等。二、目前居民体育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1.体育消费品的供给不能满全方位、多层次的体育消费增长需求。我国目前存在体育活动场地少,门票价格偏高,体育消费项目少和体育赛事水平低的状况。大家喜爱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因
5、场地缺乏,很难得到广泛开展。如北京海淀区的一个街道办事处人口为94824人,室内外运动场所为798平方米,人均可供活动的体育场所仅为0.008平方米。而一些高档运动场所存在消费过高,普通群众难以承受的问题。如在海南打一场高尔夫球要花费千元以上。我国高水平体育赛事较少,群众喜爱的篮球、排球、足球高水平运动队比赛,如甲A、甲B的赛事,在国内各省市分布不均匀,使很多群众难以欣赏到高水平赛事,这也将影响体育消费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机构经营思想应充分考虑消费者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才能推动体育消费的发展。2.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消极接受多,积极参
6、与少。在欧美一些国家,人们常把体育消费当成一个发展个性的消费,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而我国居民由于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体育消费则是重观赏、轻参与,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个人的欢娱主要依赖外界(比赛、体育书报)的给予,较少通过直接参与达到自练、自娱的目的;其二,实物性消费多、劳务消费少。目前,体育消费结构中,居民的体育实物消费比重远远大于体育劳务消费,其消费比例很不协调。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体育消费中,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劳务消费约占40%,..体育实物消费约占60%,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体育劳务消费仅占20%,体育实物消费达80%。3.体育产业、体育消费的经济效益不高。体育产业(及
7、相关产业)是经营体育消费的行业,它的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反映发展体育消费的快慢与成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体育产业、体育消费的经济效益一直较低,主要表现在:体育消费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由于我国目前体育消费内容单调,结构不合理,居民体育消费主要是一些实物性、观赏性消费,而积极参与体育消费较少。因此,体育消费对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作用并不明显,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充分;体育资源、设施的利用率不高。1996年中国体育报一项调查表明,全国体育场馆中,44%对社会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