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在唐代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论语》在唐代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ID:10642890

大小:41.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07

《论语》在唐代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_第1页
《论语》在唐代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_第2页
《论语》在唐代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_第3页
《论语》在唐代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_第4页
《论语》在唐代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语》在唐代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语》在唐代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聊城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论语》在唐代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唐明贵,文立省(聊城大学哲学研究所,山东聊城252059)[摘要]在唐代,随着儒学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重新确立,作为孔子思想主要载体的《论语》不仅成为君主理政,选人,臣下对策,议政的依据,而且在中央官学教育,科举考试及蒙学教育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唐代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论语》;唐代政治;唐代教育[中图分类号]K2o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217(2007)05—0065—05唐初,

2、统治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儒学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地致力于儒学的复兴,把尊儒崇经,推行仁义之道作为立国之本,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儒家经典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现.《论语》作为儒学的一部重要经典,这时也得到了封建统治者们的青睐,成为君主理政,选人,臣下对策,议政的依据,准则.与儒家思想政治主导地位的确立相伴而行的是,《论语》也在教育领域,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和影响.一,《论语》在唐代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唐代君臣都熟悉《论语》.据作者统计,仅《贞观政要》之《君道》,《政体》,《求谏》?,《纳谏》,《

3、择官》,《太子诸王定分》,《尊敬师傅》,《规谏太子》,《公平》,《诚信》,《俭约》,《谦让》,《仁恻》,《慎所好》,《悔过》,《礼乐》,《刑法》,《征伐》,《慎终》中太宗君臣就直接或间接引用《论语》经文24条,其中有一条记载了唐太宗向孔颖达请教《论语》中的疑难问题的事例.唐太宗问孔颖达:"《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对日:"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状若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

4、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谦让》)唐太宗是其言.(一)由于君主熟悉《论语》,所以他们在理政过程中,一方面是在发布的诏书中征引《论语》,以之为理政之据;另一方面是在实际的政治实践中运用《论语》的思想,以期实现富国强民的目的.如开元盛世的创造者唐玄宗李隆基,在制书,诏书和敕文中就多次直接或间接引用《论语》,以之为行政之据.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全唐文》中,玄宗在《赐隐士庐鸿一还山制》(卷21),《春郊礼成推恩制》(卷2

5、4),《南郊推恩制》(卷25),《出宫人诏》(卷26),《缓征诏》(卷27),《劝选人勤学业诏》(卷27),《整饬民风诏》(卷27),《遣萧嵩往泰州致祭山川诏》(卷30),《令蕃客国子监观礼教敕》(卷34),《戒州县抚民敕》(卷35),《褒赐韦坚等敕》(卷36),《答张九龄请西幸改期宣付史馆批》(卷37),《起义堂颂序》(卷41)等诏书中多次征引《论语》,内容涉及教育,举贤才,祭祀,丧礼,恤民等诸多方面.如《缓征诏》日:"古之为国,藏之于人.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比者山东邑郡,历年不稔.朕为之父母,欲安黎庶,恤彼贫弊,拯其流亡,静而思之,非不勤矣.今者风

6、雨咸若,京坻可望,若贷粮地税,庸调正租一时并征,必无办法.河北诸州,宜委州县长官勘责,灼然不能支[收稿日期]2OO7—06—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06~ZS009):《论语学史》.[作者简介]唐明贵(1971一),男,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论语学史.65济者,税租且于本州纳,余不须征,却待至春中更别处分.有贷粮回薄等,亦量事减征."_2](卷二i-q~)这里,玄宗引用了《论语?颜渊》经文"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作为自己暂缓征收租税的依据,以便民众能更好地从灾难中恢复过

7、来.唐代君主不仅喜欢在诏书中征引《论语》,而且在政治实践中也常常运用《论语》的思想行政.如《论语》中有明显的"民本"思想,《尧日》篇有"所重:民,食,丧,祭",把重民放在四重之首;《颜渊》篇有"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把富民与君主的安危联系在一起.唐太宗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贞观初,他就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君道》贞观六年,他又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I](《政体》)这里,唐太宗认识到君与民之间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

8、,并能把国治君贤民存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实属难得.如何实现以民为本呢?在唐太宗看来,就是要贯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