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产业梯度转移对中部崛起战略的若干影响再分析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产业梯度转移对中部崛起战略的若干影响再分析论文.freel.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吉新峰、荆娟:论中观区域的梯度与反梯度开发及其战略选择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9).2、产业集群配套基础薄弱影响中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包括最终产品制造商、中间产品供应商、产业内服务供应商,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能对相关产业产生支持作用的机构,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这些产业关联企业包括生产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生产配件的企业,生产相关机械的企业,提供产业内服务的企业,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能够产生支持作用的机构。产业链分
2、工体系又使企业相互的交往和联系更加密切,并由此形成有效的惩戒机制,社会信用比较发达。产业集群具有巨大的规模经济与外部性。可以同时形成巨大的规模与需求,足以保证在这个地区的企业能够得到从中间产品到劳动力的高品质、低成本的供给。比如浙江温州打火机生产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典型的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内部,有打火机各个细小零件的专门生产商,分工极其细密,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跨区投资的机会成本。产业集群发展与地区竞争力呈现明显正向相关。东部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大大增强了东部地区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又通过“路径依赖”得到累积和强化,这个过程进
3、一步加强了东部发达地区的极化效应,并使期望中的资本西进和产业转移迟迟没能出现。与中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不仅数量多,而且发育程度也高,使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后天优势”,即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条件。这一条件一旦形成并趋于成熟后,再转向其他地区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因此,即使中部具有与东部相同的、甚至更低的生产成本,东部较多的地方化经济获取机会也必然滞缓东部传统产业向中部的转移。3、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影响中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劳动力的流动受到限制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适用性条件之一。人口和劳动力流转制度曾经是造成我国区域隔离和“二元”经济结
4、构的重要藩篱。但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劳动力区域间流动已十分活跃,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形成了自由流动的劳动力要素市场。中部大量的劳动力纷纷涌向工资相对较高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使得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可以分享中部地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因素影响了我国中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对产业梯度转移的推动力,中部地区希望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来发展当地经济的难度也随之增大。4、环保成本逐步提高影响中部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如果说某些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是想获取中西部地区较低的环保成本优势,但是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深入人心,在中部地区发展产业需要的环保投入可能并不低,一
5、些污染较大的产业向中部转移的门槛不断提高。实际上如果说中国经济的东西部差异还为产业的梯度转移提供了经济学上的逻辑,以回避环保成本、减排压力为目的的转移是站不住脚的——难道在另一个成本较低的地方排放和污染的就不是我们的地球?相比沿海地区所拥有的大面积海水和大流量海风对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巨大贡献,中部地区需要投入的实际环保成本则会更高。因此,环保成本逐步提高将进一步阻碍某些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5、区域创新能力不足影响某些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生存的决定因素已由静态的成本优势转化为动态的竞争优势,而动态的竞争能力的提高又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现
6、代创新理论表明,创新是一种社会的集体努力,公司从来没有孤立的创新。为了成功创新,公司正变得更加依赖于其他公司和机构的互补性知识和技能。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目前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无论是区域的总体创新能力或是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的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中部地区都低于东部地区,因此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企业即使是在东部和中部能降低同样的生产成本、获得同样的集聚经济,传统产业仍会选择在东部定位。由于各类影响因素的存在,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东部传统产业大规模向中部转移的现象,因此
7、“中部崛起”决不能依靠被动地等待、依靠外生的东部产业转移,要实施“中部崛起”必须及时调整中部的发展思路。四、发展产业梯度转移应与反梯度推进相结合反梯度推进理论是与梯度转移理论相对的范畴,反梯度推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以超越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方式推移,即在一些有条件的欠发达地区可以引进、使用与发达地区同样水平的先进技术、装备,在某些产业和领域形成技术高地,通过辐射与带进实现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中部地区地处内陆,和东部相比虽有其自身的区位劣势,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要实现区域的发展,中部地区应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扬长避短,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当地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