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材”到“教材”-教材使用现状调查

从“素材”到“教材”-教材使用现状调查

ID:10612960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7

从“素材”到“教材”-教材使用现状调查_第1页
从“素材”到“教材”-教材使用现状调查_第2页
从“素材”到“教材”-教材使用现状调查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素材”到“教材”-教材使用现状调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素材”到“教材”:教材使用现状调查学校每周一次教研组活动,五年级小周老师执教《圆的周长》。上课铃响后,老师出示圆形茶杯盖。中国9/vie  师:“这个圆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上来指一指?”(一生上台指)  师:“如何知道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生1:“用棉线绕茶杯盖一圈,拉直棉线在直尺上量一下就知道了。”  师:“很聪明的办法。其他人还有不同办法吗?”  生2:“把茶杯盖直接放在直尺上滚一周,就能滚出周长。”  师:“也是一个智慧的办法。”  生3:“老师,他们的办法书上都有,不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  学生突如其来的“告状”,让老师有

2、点尴尬,他略带责备地说:“说明他们课前认真预习了,要向他们学习才对。”  接着,老师让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先量出每个圆的直径,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量出每个圆的周长,用周长除以直径,看看有什么发现。大家都在忙,一个学生端坐不动。集中交流时,他的手举得最高,老师示意他回答。  生4:“我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生5(生4同桌):“老师,他没有量,更没有算,他是照着书上说的。”  老师又一次陷入尴尬……  到了评课研课环节,老师们不约而同聚焦到课上两个尴尬场景,都说在自己的课堂上也经历过类似的“尴尬”。有的

3、老师说从来都不要学生预习,以保留新课的神秘感。有的老师说学生自己有课本,他们自己会提前看书的,谈什么神秘?最后大家聚焦到学生手里都有的课本上,有的老师说书上明明写着:“观察上面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下面紧接着就是结论。有的老师说自己挖空心思设计了精美的课件,后来还是让教材上现成的结论打垮了。预习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提倡,但课本上有现成的数学结论,学生无须动脑,无须思考,就能照本宣科“发现”结论,这实际上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只不过变“人填”为“书填”,学生发现的仅仅是书本上现成的数学,缺失了真探究,没有了真思考,哪来的数学真发现

4、?最后大家一致期盼――要是教材有问题,有例题,不呈现结论就好了,那样学生才有真探究、真思考,才能发现“自己”的数学,课堂才会呈现出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与培养。  学生和老师手里都有的教科书,对学生而言称之为课本,对老师而言称之为教材。教科书是课程领导、学科专家、教学名师围绕国家课程标准精选素材,精心改编,精致打造的,对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实现通过学科教学来育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科书的使用情况究竟如何呢?一线老师的评价和建议是什么?笔者为此进行了一次网络微调查。调查结果与笔者的预测惊人一致:80%

5、以上的老师在教学新知时不要学生阅读课本;90%以上的老师在展示课时从头到尾不要学生打开课本;95%以上的老师认为数学教材编排科学严谨,绝大多数例题选用素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启发性,但是教材在解题思路上引导过细,局限了学生开放思维,规律、法则、公式等结论赫然在目,学生无须思考,教材的探究性,结论的神秘性丧失,对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探究发现不利。主要表现有:  一、“方法越位”,数学探究变得虚空  新颖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对问题做出反应与加工,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然而现行教材,往往在呈

6、现问题后,有很多越位的铺垫、方法的提示、解法的引导,学生无须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就可以按照教科书上提示的步骤进行所谓的“探究”。如学习《圆的认识》,教材上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个圆。但是课本紧接着出示的三幅图,把常用的三种画法一一呈现出来(见下图)。第一�N,沿着圆形物体周边描一圈;第二种,用图钉、细线和铅笔,固定图钉,拉直细线,笔尖绕一圈,可以画出一个圆;第三种,用圆规画圆。学生不需要动脑筋、想办法,照着书上的提示去做就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成为一纸空文。  二、“结论外显”,数学发现流于形式  教材上现成的结论,让学生的数学发现流于

7、形式。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是一种“复制”型的感知过程,就是理解与不理解,懂与不懂的区别,习得的是间接经验,是书本在“灌输”。如《圆的认识》一课:“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本来这个问题是非常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目的是让学生把现在学习的圆与之前已学的五种平面图形进行对比。但是教材在问题下面赫然在目的是三个结论:“圆和多变形都是平面图形。”“多边形由线段围成,有顶点。”“圆由曲线围成,没有顶点。”(见下图)  面对课本给定的现成的数学结论,学生无须独立思考,严重压缩了学生创新思维空间,数学思维的独特性、求

8、异性和批判性如何得到积极培养?  三、“脱离生活”,数学学习变得茫然  数学抽象的规律、定理、法则等知识需要借助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现实”外壳,才能落地生根,为学生理解和掌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