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05510
大小:5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 落实“三维目标”,培养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培养学【摘要】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如何落实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提高“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效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教师课堂教学处理的难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知识本位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加强理论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
2、界的奇妙与和谐。【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元素及其化合物能力《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既注意科学的核心概念与化学知识体系的关系,又注重在化学知识的获得应用过程中体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三维目标相互融合,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维目标”的内涵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和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概
3、念;学生通过化学实验中的现象观察、理解物质的性质,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意义关联;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能阐述包括“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4、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等”科学品质的具体要求。可见,三维教学目标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具体要求。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元素及其化学物”是教师教学中难以处理的一部分,它的特点是内容繁杂,头绪多,学生似乎容易听懂,但难记难用。这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求学生被动地感知和机械储存知识,也忽视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因而教学效果差。目前中学化学知识结构和高考化学试题中都相应提高了“元素及其化学物”的分量,这是正确的导向。化学理论总是建立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基础上,并能深入地解释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5、。因此,落实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处理好记忆、理解和培养思维能力的关系,努力提高“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效果,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下面将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方法及做法作如下归纳:一注重过程与方法,建立联系和规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
6、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新知识增加不应仅是单纯的积累,应该是对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而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过程则应是对有组织、有联系的、理解了的知识进行“检索”,而不应该是对杂乱条文的“储存”,着重养成探究过程的习惯和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而不仅是记忆知识,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用推理证明的方法来获取知识,而不是机械地、直觉地感知知识。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掌握知识过程就是发
7、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教师的教学要从授人以鱼(知识)变成授人以渔(技能与方法),虽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特点多而杂,但知识点之间并不彼此孤立,而是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有关的知识通过概括、归纳、对比,将学到的各部分知识有机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巩固记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元素及其化学物教学中,可帮学生将其重点内容按其特点归纳成以下可供学生接受的结构模式:1.各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其
8、递变规律。2.各族元素中代表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性质难记,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某物质的化学性质:(1)能否与金属或非金属单质反应;(2)能否与水反应;(3)能否与碱性氧化物或酸性氧化物反应;(4)能否与酸碱反应;(5)其他特殊性质。3.代表元素单质或化合物的制法(包括反应原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