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逻辑的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研究

哲学逻辑的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研究

ID:10594281

大小:6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7

哲学逻辑的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研究_第1页
哲学逻辑的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研究_第2页
哲学逻辑的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研究_第3页
哲学逻辑的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研究_第4页
哲学逻辑的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逻辑的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哲学逻辑的存在模态与动态认知模式研究严格来说,存在在语法上一开始就是一个动词不定式,它有是什么意思的含义。而在这些存在反映的问题之中,它们并不都是静态的状况,而是人的存在行动。这是因为,从本体论的角度讲,存在对象本身并不会永恒不变;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说,存在本身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变动不居的。有人认为,康德就是把那些存在于心灵,并能够给出普遍必然性的成分称为先天形式。而事实上,这些先天形式就是理性给出的认知规范,它们是形成知识的条件。可以这么说,后来人们把一般传统存在论问题转换为存在意义的问题时,实际上也就涉及到存在模态的问题。进一步讲,如果要使存

2、在者不经歪曲地给出它的存在性质,也就必须如存在者本身所是的那样,去通达它。而在这里,人们最好的通达方式,就是运用动态的认知模式。  一、合对象的存在与合逻辑的是都是理解存在的条件  虽然人们能够言说和思考存在者,但却无法思考和言谈不存在者。所以,只有那些能够被人们所思考的和所言说的,才能成为哲学意义上的存在。溯源古希腊,人们发现,存在对应于巴门尼德的哲学,本质则对应于柏拉图的哲学。这是因为,从古希腊的巴门尼德开始,存在就不是一种纯粹感觉给予物,它被赋予理性和语法的特征,即它具有某种合理性。否则,它即便在感觉中被给予了,也不能被称为存在。如各种神秘现象和气功等,因为得不到后伽

3、利略实证物理学的支持,它们并不能被定义为真实。幻觉、梦境和UFO等也被人们真实地感觉过,但同样因为得不到理论论证的支持而不能够被人们接纳为真实。这是因为人类的思维、意识、潜意识、精神、情绪、感情,心理活动、超心理活动等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等等,都非常容易飘散分解,性质也非常不稳定。在中世纪,西方的哲学家们把从原因到结果的论证称为先验的,只是后来到了康德那里,才第一次明确区分了超越与先验。  康德认为,超越主要是指上帝、灵魂和世界,它们超出了人类经验的范围,因而是不可知的。在康德看来,我们把那些其应用完全限于可能经验界线内的原理命为内在的,而把那些宣称超越这个世界的原理命为超

4、验的。但到了20世纪,哲学凸显的一个重要范畴就是主体间性,它最初是作为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被提出来,其基本涵义是在交往的过程中所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统一性关系。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即主体间的共时性和主体间的互识。这两个方面就是使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交往成为可能的前提,它也是生活世界正常运作和不断进行再生产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西方哲学后来逐渐地放弃了实体说的形而上学,或者认为本体指关系,或者强调它是一种场,但西方的这种形而上学观,始终是以现象与本体、经验与超验的对立为前提。  随着哲学的进步与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诞生了认知逻辑,它是认识论在当代的继承和

5、发展,也是研究知识推理和信念变化程序的科学。学界一般认为,认知科学从兴起至今经历了两代,或者说两大研究理念的转换。第一代主要是接受了传统英美分析哲学的观点,主张身心分离的二元论,在脱离身心条件下研究心智,认为认知就是信息计算加工过程,研究范式是符号计算主义。第二代主要是提倡一种涉身的研究理念,其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这种理论认为,认知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对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特别是我们的感觉运动系统所形成的。认知科学关于人类智能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发现人类具有缺省推理能力。通常情况下,这种以默认前提或常识为基础的推理,是自动的、无意识

6、的、无需刻意做出努力的思维过程。可以说,逻辑学研究确定性,也研究不确定性。对象世界也包括人的思维,而思维尤其是日常思维,又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就主体认知而言,如果否认主体主观性的一面,实际上就等同于把人看成是动物,而否认主体客观性的一面,就是把主体等同于主观,这也就必然导致唯心主义。正因如此,人们承认主体的客观性,并不否认主体中还有主观因素和主观性的一面,也不否认主体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存在与作用。这里强调的就是,主体与主体活动既要受到外在客观因果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到主体的意志、才能、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影响。有人主张,当人们讨论关于知识的问题时,不必纠缠于物理事实与意识事

7、实是否同一的问题,而是突出心灵与知识的联系,从而说明知识是体现心灵属性的重要内容,并把心灵属性看成是知识条件,这样人们就可以避开二元论的难题。然而,人们更应该重视的是,人是主体性的存在,因而也是价值性的存在。对于认知逻辑意义下的存在模态而言,由于它的内容对象既包括客观模态,又包括主观模态(认知模态),所以,它的内容对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包括物理存在和意识存在这两个方面。  然而,世界如何存在、如何显现,它的意义如何,它的有效性又如何,这是由绝对主观性的构造方式与给予方式所决定的。如果考虑到人类也是一种存在者(领会着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