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资源”转化的思绪论文

关于“文化资源”转化的思绪论文

ID:10590845

大小:52.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07

关于“文化资源”转化的思绪论文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关于“文化资源”转化的思绪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文化资源”转化的思绪论文..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转化资源优势文化遗产现实生活论文摘要:这里的“文化资源”,实际上只是指“历史文化资源”,也就是文化遗产,而非现实生活、当下文化。否则,便根本没有什么“资源优势”和非“优势”可言。所以“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强势”,其中优先考虑的是文化产业强势。文化产业的强弱与其他产业同样,一取决于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二取决于企业的赢利水平..,即利润率的高低,亦即创造市场性文化价值的多少。而这些既与企业的管理有关,又与企业相关主创人员的创造能力及创作

2、环境有关,“资源”的“优势”与否似乎并不那么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也就是文化遗产,可以直接转化成商业性的、盈利性很强的“文化产品”,并形成一种乃至更多的文化产业。如宫殿、寝陵、古城(如平遥古城、荆州古城)、寺庙、古县衙(如河南内乡的古县衙门)等古建筑、山西晋城的“皇城相府”、安徽黟县西递村民居、凤凰古城沿沱江两岸的“吊脚楼”以及山西祁县“乔家大院”为代表的大院建筑群民宅等,形成旅游观光景点。这里也有代偿性文化产业,如深圳的锦绣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香港的宋城等。这些人工仿造的、代偿性的文化产业都很

3、成功,但它们并不能替代原形景点的本原性文化项目,倒可能扩大原景点的知名度,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同样属于直接转化的还有民族歌舞,如《丽水金沙》、《纳西古乐》、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舞表演,以及其他许多“原生态”歌舞演出。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这些歌舞已经脱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不再是该族群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也就很难称之为原生态了;我们这里以“原生态”称之,不过是姑且从众而已。独特的民俗风情表演、民间技艺也在直接转化为盈利性“文化产品”,如云南大理的“三道茶”、内蒙新疆蒙古族地区的向客人“敬酒”礼仪、中原

4、汉族的抛绣球“选婿”“抬花轿”以及其他诸多民族的“对歌”“选婿”“抢婚”“入洞房”等喜悦仪式等;少林武术的表演、传授也在此列,甚至生活本身的某些部分,如乘竹筏行山涧水路转化为休闲的漂流等都属于“文化资源”向盈利性文化产业的直接转化。他们都是现成的、不需要加工、至少不需要过多加工或重新创作,也就是说不需要新的智力投入、甚至资金投入的文化项目。直接转化文化项目的共同之处,是它们均基本保持原有的文化形态;其中属于民族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则必须严格保持原有的形态,不容有丝毫改变。直接转化文化

5、项目的共同特征,是具有独特性甚至唯一性,具有可观赏性、相当的趣味性、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大众的可参与性,以及可频繁重复(一天一次、甚至一天数场)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角度看,它的危险性也正在于,因取悦游客而失去信仰的虔敬和情感的真诚,流于游戏化,流于媚俗的做戏表演和拜金主义的油滑娱乐。从本质上讲,这其实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消解。因此,民族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旅游表演与它的传承保护,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决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更不可将后者的希望寄托于前者!这也正体现出文化

6、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直接转化的另一个特点是,进行文化产业转化的文化企业都产生在“历史文化资源”的拥有地、所属地,成为当地经济实力的组成部分,甚至成为“支柱产业”。《丽水金沙》、《纳西古乐》之于丽江,凤凰古城文化游之于湘西凤凰县都是如此,福建武夷山旅游中的茶文化、“蛇文化”(这二者都还有极大的开发空间,例如后者还仅限于卖蛇药产品,少有融人旅游中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化表演与介绍)与竹筏漂流在其综合收入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即使如此,能实现直接转化者仍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历史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并不

7、具有上述特性,只能进行间接转化,既要有呈现形态的变化、转换,又要有内容功能方面的变化转换;既要有大量的创造性的智力投入,还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例如大量历史题材的出版物、文学作品、舞台艺术、影视作品、电子游戏等。在文化资源的间接转化中,也还有因程度不等而产生的区别。例如风光片、纪录片、文化专题片等,虽转换了文化呈现形态(或文化形式),却基本忠于原有的内容,可称之为“简单间接转化”,是复杂的彻底转化的过度形态。属于此类转化的还有河南博物院等地的“仿古乐舞”、西安的“仿唐乐舞”、山西平遥县衙情景再现式的“审

8、案”等。但文学作品、舞台表演、影视故事片等,不仅人物、故事、细节的虚构比比皆是,甚至会从观念、理念的基本走向上,也迥异于作为创作素材的“历史文化资源”。甘肃20世纪8O年代初的舞剧《丝路花雨》、后来的《大漠敦煌》,陕西的《大唐盛世》等;以“荆轲刺秦”为题材的近1O部影视剧情趣各异、绝无雷同即是明证。在笔者看来,表现漓江岸边人家乡野生活的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表现少林佛事活动及周边古代农家生活的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则是这两种转化的过渡性产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