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文献综述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文献综述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试图对国内外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的状况做一个粗略的文献综述,以明了我国农村建设模式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以便有识之士更好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建设模式;国内外农村 1关于农村建设模式的理论研究 美国农村社会学家埃弗里特.罗吉斯和拉伯尔.T.伯德格根据个体农村变迁的思想,从其整体特征看可将世界各国农村发展的典
2、型样式概括为两种:内发变迁和关联变迁。即一国农村社会的变迁是本国与此相关的成员率先自然地根据自己的思想实现的,还是在别国已有经验的影响下实现的。前者属于内发变迁,后者属于关联变迁。 在发展经济学中,托达罗(M.Todaro)提出发展的初始条件主要包括8个方面:(1)物质和人力资源;(2)人均GDP和收入水平;(3)气候条件;(4)人口规模、分布和增长;(5)国际移民的影响;(6)国际贸易在增长中的贡献;(7)科学技术研究水平;(8)制度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费孝通(1998)在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研究中,提出了“模式”的概念,意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
3、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模式是一个系统结构,表现出来各种经济社会要素间搭配起来的特有格局”。不同的发展方式、路子就是不同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我们“从整体出发,探索每个地区发展的背景、条件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发展特色”,从而可以对不同发展模式进行比较。 在关于发展模式的社会学分析中,张敦福(2002)把自然资源和地理气候、人口、资金、技术、交通运输和通讯、国内政策、历史和文化传统、区域互动等8个变量纳入到区域发展模式的模型之中。 2国内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2.1国外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1)日本高效农业模式。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
4、国家,正因为如此,日本非常注高效农业,比较著名的是日本“造村运动”。其中,在“造村运动”中最具知名度就是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提出的“一村一品”运动。平松守彦(1985)在《一村一品运动》中写道:“所谓一村一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日本克服了本国资源稀缺、劳动力流失等难题,实现了农村的快速
5、发展。 (2)韩国新村运动模式。 在1970年4月召开的地方长官会议上,韩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运动,简称“新村运动”。“新村运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提出包括草屋顶改造、道路硬化、改造卫生间、供水设施建设如集中建水池或给水井加盖、架桥、盖村活动室等20种工程项目,由村民民主讨论、自主选择;第二阶段以增加收入为主,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第三阶段主要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工业。新村运动实现了农业与农村相结合的现代化,使韩国农村建设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情景。其借鉴意义
6、在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应该分阶段、有层次地展开。 (3)印度的农村建设模式。 近些年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成为印度政府关注的焦点之一。政府农村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基层自治机构积极动员民众参与政府制定的各项工程。具体办法是,政府将权力下放给自治机构,通过自治机构协调政府政策和民众的愿望与需求。农村工程的重点在于促进就业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环境卫生、住房、教育和道路建设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将就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是其特征之一。 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每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都决定于多种要素。尽管各国农村发展道路不同
7、,但以农民收入为主,发展农村经济,靠政府扶持和引导,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重视教育等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2.2国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模式 在关于农村发展路径模式的总结中,温铁军(2006)认为世界范围内解决农业支持体系的模式只有两种:一是美国的大农场与产业化模式,农场规模大到可以一对一跟公司谈判,形成了契约关系,实现了公司加农场主的产业化。二是日、韩及台湾地区的东亚小农与综合农协模式。中国属典型东亚小农,对象是经济不规模的细碎小农,因此不能照搬美国产业化模式。 于战平(2006)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主要有:(1)城乡统筹、协调、互动
8、建设新农村模式,包括以城带乡型、城乡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