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与移情理论——试论《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例

国际汉语教学与移情理论——试论《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例

ID:10578211

大小:5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国际汉语教学与移情理论——试论《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例_第1页
国际汉语教学与移情理论——试论《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例_第2页
国际汉语教学与移情理论——试论《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例_第3页
国际汉语教学与移情理论——试论《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例_第4页
国际汉语教学与移情理论——试论《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际汉语教学与移情理论——试论《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国际汉语教学与移情理论——试论《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例[论文摘要]移情能力培养是国际汉语教学和美育实践的契合点,对于推动国际汉语教学走向丰富和深入作用巨大。自觉移情是国际汉语学习者策略、文化意识培养和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体现着这一理念向实践的展开。  [论文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学;移情;《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策略;文化意识  引言  国际汉语教学(亦称汉语作为外语教学,Teachingof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于2005年进入发展新时期。“以首届‘世界汉语大会’的召开为契

2、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在继续深人做好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始把目光转向汉语国际推广。这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里程碑式的转变。与此相应,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组织研制了《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并于2008年3月颁布。与以往纲要如《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国家汉办,1996)、《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国家汉办,2001)相比较,《大纲》首次将“策略”和“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一道)作为构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本

3、构件提出,并加以分级描述和举例说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往大纲中偏重语言内容界定,缺乏对语言功能和文化内容具体描述的偏颇,对国际汉语推广起到了极大的指针和推助作用。  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既要符合对外汉语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审美教育规律,而移情理论正是这二者的重要契合点之一。本文在扼要梳理移情理论发展脉络,阐明其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的基础上,从《大纲》中集中凝聚美育理念的“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两个重要构件人手,探讨它们与移情能力培养的内在关联,以期对《大纲》日臻完善,对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走向丰富和深入有所裨益。  一、移情理论的基

4、本历史发展  移情(Einfuhlund德文,Empathy英文),是人类在长期社会活动中被肯定下来的审美意识活动,是“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当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照审美对象时,就会产生把我们的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的现象”。  这一概念较早由德国美学家R.费肖尔(1847—1933)提出,其后德国心理学家K.格罗斯(1861—1946)从心理学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出发,认为移情是一种内模仿活动。英国美学家V.李(1856—1935)也提出了移情概念,她认为移情现象是自身对经验的反省,并认为移情作用是

5、长期的观念、情绪和意识累积而形成的心理过程。德国美学家J.伏尔凯特(1848—1930)认为,移情是一种富有独创性的心灵活动,知觉与情感内容的融合是由无意识心理过程完成的。移情学说的主要代表人为德国美学家T.李普斯(185l一1941)。他在其《美学》一书中指出,美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感,而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移情可主要区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一般的统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其二,经验的或自然的移情,使自然对象拟人化;其三,氛围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使音乐富于表现力;其四,生物感情表现的移情,如把人物的外貌作为其内心生命

6、的表征,使人的音容笑貌充满意蕴。  20世纪初,西方心理分析学派将移情引入临床治疗,将其视为在精神分析治疗中,病人把对给他以重要影响的人(如父母等)的情感转移到治疗者身上的一种心理过程。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治疗学家C.罗杰斯(1902—1987)在其创建的一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法——患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therapy)中,引入“移情理解”(em—pathicunderstanding)这个关键术语,指“咨询者深入了解和设身处地地体会受辅者的内心世界。”移情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实践应用向着愈加深广的领域展开。  法国哲

7、学家梅洛一庞蒂(1908—1961)将“习惯性身体”(habitualbody)这个术语引入移情研究,他认为:“最完整的体验为自身提供习惯性身体,是一种内在必要性。”习惯身体在感知过程中起着稳定的作用,而“每件事情发生时,只有好像他人的意图会经历我的身体,或我的意图能够经历他的身体时,才可能有沟通”。  言之,我们的话语或姿势的意义,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被理解或领会的,意义出现在对方认知到自己情感的时候。这就为交际找到了内在的依据,即要逐渐意识到他人从自身的视角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他们,承认差异,并努力移情,尊重他人平等、又有着诸多不同的人性。临近世

8、纪之交,美国神经生物学家达马西欧(1944一)在其《感觉发生的事情:意识形成中的身体与情感》中,以诸多实证作出归纳:“意识始于我们或看或听或触摸时感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